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中国渔业报讯: 乘改革开放长风展沧海桑田宏图——福建省渔业改革开放30年纪实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百姓吃鱼难,到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从打鱼维生难,到渔民人均年收入近8000元;从渔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占全省GDP6%;从大农业中“可有可无的老五”,到三分天下有其一,成为支柱产业;从渔业产量仅50多万吨,到总产量名列全国第三,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从两岸渔业交流隔绝,到闽台渔业合作并成为农业合作的主力军;从只在家门口抓“小鱼小虾”,到走向外海、走向公海和大洋。沧海桑田般巨变的背后,福建渔业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和磨砺……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海岸线长3752公里,居全国前列,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渔场面积12.55万平方公里,大于全省陆地面积;30米等深线内可供开发利用的浅海、滩涂面积2179万亩,人均占有可养殖面积为全国人均数的21倍;内陆江河纵横交错,水库池塘星罗棋布,各类淡水渔业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从实行包干到船、以船核算、突破统购统销、放开水产品价格入手,改革生产经营、流通体制,凭借作为率先对外开放省份的优势,大力拓展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构建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渔业新格局。
这一系列改革开放举措,激发了广大渔民发展渔业生产的积极性,拓展了渔业的发展空间,极大地提升了渔业的产业素质,三十年来,福建渔业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创新、快速发展,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渔”跃龙门
三十年前,福建渔业仅仅是“副业”,在大农业中居第五位,有人这样形容“老五老五,可有可无”,当时的“吃鱼难”困扰着全省人民。对此,福建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高瞻远瞩,把开发海洋、发展渔业作为缓解福建省人多地少的矛盾,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浅海和淡水大中型水面开发、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渔业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有力地促进了渔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渔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2007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40.9亿元,是1978年的525倍。渔业经济增加值55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6%。渔业在大农业产值中的份额,从1978年的5.5%提高到29.4%。
水产品供给有效保障食物供应 2007年福建省水产品总产量达532万吨,是1978年的10倍,居全国第三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149千克,多年雄居全国首位,成功解决了“吃鱼难”问题,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水产品市场保持了长期稳定繁荣,为保障全省市场供给和食物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十年来,福建全省水产养殖面积由4.8万公顷增加到19.4万公顷,渔业人口由125万增加到173万,渔民人均年收入7759元,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是1978年的108倍。许多农民通过从事渔业生产走上了富裕之路,渔业日益成为福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渔业发展带动了饲料加工、渔船修造、水产品运销及旅游、休闲、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渔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积极作用。
渔强本固
三十年来,福建省各级政府逐步加大对渔业的投入,积极调整渔业结构,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渔业的产业素质和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渔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第一产业方面,坚持“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带和优势产品,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该省养殖的水产品种达到150多种,名优品种占50%以上,水产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提高到62.4%。加快海洋捕捞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轻型、节能、高效作业,开发尚有资源潜力的中上层鱼类、虾蟹类、头足类。2007年全省外海捕捞产量达95万吨,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9.5%,近内海产量从三十年前占捕捞产量的91.3%下降至2007年的50.5%。与此同时,渔业经济第二、三产业增长迅速,产值三十年间增长了59倍,增长幅度是第一产业的4.2倍,占渔业经济的比重由20.6%提升至2007年的52.2%。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的比例从79∶16∶5优化调整为48∶28:24,渔业经济产业结构发生标志性的战略调整。
渔业领域不断拓展 养殖业方面,将浅海、内陆大中型水面作为水产养殖重点拓展的新领域来抓。大力扶持发展网箱养殖,全省发展网箱53.6万箱。特别是“十五”以来,引进大型抗风浪浮水网箱养殖技术,通过几年扶持推广,福建全省新发展了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共466箱,推动了深水海域的开发利用。为了充分发挥冬季气温高的优势,该省大胆尝试冬天南迁、夏天北移的养殖技术,引进北方名优养殖品种如海参等,进一步拓展了养殖品种和养殖空间。此外,还大力发展水库等淡水水域网箱养殖,仅“八五”以来,全省淡水网箱养殖就发展了8万箱,成为开发大水面养殖的有效形式。内陆大水面开发经营机制得到创新,大部分河段都已被承包经营。海洋捕捞方面,全省3万多艘机动捕捞渔船已普遍配备了卫星导航仪、雷达、探鱼仪等助渔导航仪器设,设置渔业电台1.5万个,60%以上海洋渔船已安装船用安全信息终端,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渔情及安全通讯网络。目前福建全省拥有大吨位、200马力以上的外海渔船达3850多艘,新开辟了闽东北、彭钓、东沙等外海渔场和省外东海外海、海南岛渔场、济州渔场等,使该省外海捕捞开发能力得到很大增强。
保障能力极大增强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福建重点加强了防灾减灾体系、水产原良种、病害防治与环境监测、质量检测、资源养护、技术推广、执法装备等重大工程建设,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渔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启动实施海洋与渔业防灾减灾“百个渔港建设、千里海岸线减灾、万艘渔船安全应急”的“百千万工程”建设,目前,全省在建中心渔港6个,建成一级渔港7个,二级渔港31个,渔船就近避风率从“九五”期间的30%提高到60%;依托863项目“十一五”的续建,不断完善提高台湾海峡海洋环境实时立体监测和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初步建成海洋灾害预警预报体系;扎实推进3.6万艘渔船安全应急系统建设,已完成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着力完善苗种体系,保障省内苗种质量,福建全省建成国家级原种场3个,国家级良种场10个、省级良种场14个;渔船船用信息终端安装率已完成过半,初步实现对海上渔船的实时监控,增强海上救援能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与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共同设立“渔民之友”栏目,24小时滚动播出最新海洋气象和海况信息,及时将信息传递给海上作业渔民,还成立了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对台湾海峡海洋动力环境进行实时立体监测;全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初步构建起省、市、县、乡四级推广机构和网络,水产养殖病害测报、防治能力增强,极大地减少渔业病害损失。
“渔”游四海
作为全国率先实施“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对外开放省份之一,福建省充分利用和闽台合作方便的优势,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渔业,成功实现了从家门口捕“小鱼小虾”作业到国外、到大洋、到公海捕捞的梦想,成功实现了从省内渔业资金短缺、产业粗放到广引外资推动产业升级的变化,成功实现了从省内“吃鱼难”到水产品输出占领国际市场的转变。
远洋渔业发展壮大 从1985年派出第一支远洋捕鱼船队远渡西非开始,到目前该省已有14个县(市)参与发展远洋渔业,组建50多家不同经济类型的远洋渔业企业,先后涉足西非、南美、北太、南太、南亚、波斯湾等海域,与10个国家开展渔业合资、合作,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能力的远洋渔业船队和远洋渔业生产管理体系。特别是随着世界各国日益加强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管理,福建省远洋渔业已从单一的过洋性远洋渔业向大洋性远洋渔业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益,二十多年间全省累计远洋渔业产量超161万吨。
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福建省兴办三资企业共992家,合同利用外资14.0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02亿美元,特别是台商投资更为活跃。目前,全省共有台资水产企业505家,合同利用台资8.0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6.4亿美元,分别占该省大农业台资企业总数、合同利用台资和实际利用台资总额的25.1%、31.6%、44.1%。同时,积极争取国际贷款和外援,全省渔业利用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国外贷款达1.59亿美元,用于建设优高水产养殖基地,接受国外无偿援助882万美元,建设福建海洋渔业信息中心和水产增殖中心,有力强化了渔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渔业创汇能力增强 不断开拓水产品国际市场,大宗品种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在鳗鲡产品出口遭受日本贸易、技术壁垒的情况下,积极调整战略,把目标转向中东、欧盟及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扭转了出口市场结构单一的局面。2007年,全省水产品出口26.79万吨,创汇10.4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额的43.6%,比1978年水产品出口创汇额增加310倍。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