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新华日报 资讯:闻名全国的“河蟹育苗之乡”,全国首创对虾养殖“宋庄三法”,海水养殖“赣榆师傅”走全国……科技,给赣榆海水养殖带来的不断增重的“含金量”。年末岁初,记者走进赣榆沿海渔村,追踪着渔村科技致富的印迹。
科技池塘“零排放”
宋庄镇沙口村是个养殖专业村,2009年的池塘承包刚发包结束。村会计陶明庆说,1992年到1993年,养虾因病害而“颗粒无收”,养殖池塘没人敢承包;现如今,集体的水面公开发包,最高的每亩1120元,最低也要700多元。村民承包水面搞养殖,最小的户也有五六十亩,纯收入至少五六万。养殖大户刘明告诉记者,今年行情算是稍差的,但“每亩1000元的纯收入跑不了”。以刘明家的情况看,今年承包了350亩虾塘,跟人合伙搞了个饵料厂,自己还有育苗场。
从一个渔民到如今的大户,刘明说,多亏了淮海工学院的教授阎斌伦老师。
“20多年了,当时是镇里把我们送到水产学校,跟阎老师学养殖。东方对虾生病了,又是阎老师指导我们搞虾蛏混养。一亩池塘,养好了可以收1000斤蛏子、200斤对虾。1000斤蛏子,就是8000块,一亩纯收入最高的万元以上哩!”
虾蛏混养的好处,还不全在这里。据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高锡伦介绍,投到池塘里对虾饵料残余和对虾的排泄物滋养了单细胞藻类,起到了肥水的效果,为蛏子等贝类提供食物,池塘里的海水自我循环;再加上用生物制剂净化水质,养殖池塘实现了“零排放”。自从搞了立体混养,赣榆沿海虾塘已经连续七八年没有大的病害了。
这个“环境友好型”的混养模式,改变了赣榆渔村,渔民得益很大,全县有4.5万亩池塘采用虾蛏立体混养,建成了全国性的有机养殖基地。从连云港向南直到盐城的大丰市,目前江苏沿海的虾塘大多采用这个养殖模式。
“渔民教授”分文不取
被赣榆渔民称为“渔民教授”、“阎老师”的阎斌伦,是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主任。
1994年,阎斌伦在全国首次攻克了“河蟹秋冬季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的难关。这个成果,曾经带起了赣榆河蟹育苗打响全国的红火场面,仅江苏省“九五”期间推广这一技术成果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就有6亿元,带动江苏和全国的河蟹养殖产生的巨大效益无法计算。如今,发轫于赣榆县的河蟹育苗已经扩展到整个江苏沿海,但技术还是他的。除了河蟹育苗、虾蛏混养,阎斌伦主持的万亩梭子蟹养殖,是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
连云港实施“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淮海工学院承担了海水育苗、养殖方面的重担。今年46岁的阎斌伦,多年坚持把渔民的池塘作为自己的第一实验室。从事渔业水产的老师离不开养殖一线,当年海水养殖进入低谷的时候,为攻克虾病难关,阎斌伦等高校的老师们,自己带头到赣榆承包池塘。
赣榆的养殖户张庆起告诉记者,他们碰到技术上的问题,一个电话打过去,教授们就赶到了。今年夏天他的塘子里对虾生病,阎老师凌晨5点钟就赶到了塘边。阎教授是个拿工资的高校老师,对渔民的指导至今坚持分文不取。
阎斌伦,曾获得“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科技贡献一等奖,2007年,被连云港市民评为十年来“感动港城”的十大典型人物。
“赣榆师傅”走遍全国
与“阎老师”一起,还有来自淮海工学院、省水产技术推广站、中科院海洋所的几十位教授、博士,常年驻守赣榆沿海养殖一线。他们把科技注入海水养殖,不仅给渔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实地培养了大批的“养殖师搏”。
宋庄镇沙口村49岁的农民张振奎,满脸书卷气。20多年了,阎斌伦、郑荣才等老师指导他由普通农民变成了“技术蓝领”。像张振奎这样的“技术蓝领”,仅沙口一个村就有七八十人。
“赣榆师傅”成为一个特殊群落,全国搞海水养殖的,没有不知道“赣榆师傅”的。
张振奎是6月底从山东滨州回来的,在滨州帮人家搞南美白对虾育种。最远到过哪里?省内的盐城、南通不必说了,张振奎本人南面去过浙江、福建,北面去过山东、河北、天津。赣榆县的养殖师傅,全国沿海都有;最远的也有走出国门的,人数不多,在朝鲜和俄罗斯的养殖场做技术顾问。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