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南方农村报资讯:
叶妃轩(左),湛江对虾人工养殖创始人,1968年毕业于广东水产学校,1970年分配到湛江水产局任技术员,1987年因在对虾人工养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破格晋升为海水养殖工程师,1997起任湛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站长,2003年退休。
我最早接触对虾养殖是在1978年,和南海水产研究所徐文远老师,一起到当时的湛江湖光公社料村大队进行养虾实验。我们用几个小池育苗、一口虾塘养虾,主要是养殖“鱼堰”捕获的长毛对虾、墨吉对虾等本地品种。那时候育苗技术比较落后,还是在摸索当中,效果不太好。
1979年上半年,我和水产局陈传栋在廉江县车板公社沙龙围开始养虾,算得上是最早搞养虾生产并且成功的。
那几年,国家支持对虾出口创汇,湛江就在1984年成立了一个斑节对虾攻关小组,主攻孵化和养殖,由湛江水产所的陈明耀负责斑节对虾育苗孵化,我管养殖。后来他们孵出1.7万尾斑节对虾苗,是中国最早成功的斑节对虾人工育苗实验。我搞养殖也取得了成活率90%、产量900多斤、规格23条/斤的好成绩,这为五年后大规模推广斑节对虾养殖奠定了基础。
1985年,我被派往坡头区蹲点指导林康文联合体养虾。他们养得非常成功:132亩水面养出3万多斤虾,产值38万多元。平均亩产从原来的30-40斤增长到200斤以上,这在当时是很轰动的。
1988年,我有了一个意外发现。一个叫刘恩赐的台湾技术员,在东海岛文参虾苗场养殖少量斑节对虾。交往中,我发现他养出来的虾规格很齐整,而我养的虾却是大小不一,这是为什么?后来观察到他与我不同之处就是在虾塘中使用茶麸的方法不同,当时我就想茶麸是否有助于虾一起蜕壳呢?回去实验,虾塘每半个月使用茶麸一次,结果发现对虾整齐蜕壳,而且规格齐整,亩产100多斤,我欣喜若狂。
为了挑选最适合南方养殖的对虾品种,1989年,我和同事伍建昌被派往水产局创办的廉江县龙头沙对虾示范场,搞斑节对虾和长毛、墨吉对虾对比实验。结果前者养殖120天,成活率61.5%,平均亩产234公斤,亩均利润4550元;而后者养殖140天,成活率只有一半,亩产仅100公斤。这个实验证明了斑节对虾是最适宜在当地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
于是我总结和完善了斑节对虾养殖技术,在湛江市乃至广东省进行推广养殖,使其正式成为当地的主养品种,而长毛和墨吉对虾逐渐被淘汰。
随后两年虾病逐渐增多,1993年全市虾病大暴发,很多虾农亏本。对此,我们在遂溪县黄略镇三元围虾场创办了半封闭、封闭式养虾模式。在放苗时一次性进满海水然后消毒,养殖过程少换水,只加淡水,有效地隔绝了病害随海水进入的途径,防止虾病发生,获得高产高效的成绩,并将此模式推广开来。从1995年起,湛江对虾养殖业走出低谷。
这期间,南美白对虾又逐渐取代斑节对虾,成为主流的养殖品种。到了2003年,湛江对虾养殖面积30万亩,对产量达到6.2万吨,占广东省的21%,占全国的10%。这一年,我也退休,开了间鱼虾药店,发挥点余热。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