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温州日报资讯:“留守村”弱劳力发展产业,怎样才能改变资金少、规模小、收入不稳定等一系列困境?这几天,正忙着收成二茬紫菜的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县北岙镇白迭村为此找到了自己的路子:把分散的养殖户组成合作社,依靠集体力量,为稳定社员个体收入提供保障。
白迭村和大多数“留守村”相似,人口稀疏,常住人口只有200多人,其中无法外出打工的妇女更是占了近一半。这里靠山面海,海水养殖是村里留守人员的主要产业。2005年,10多位养殖户为了改变以往各自为政收入难以提高的局面,组成了远大海水养殖合作社,养殖品种包括紫菜、海苔、蛏子、钉螺等水产品。
提高收入首先要扩大养殖规模,而资金则成了最大瓶颈。可自身一无积累资金、二无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回想起当年,合作社发起人之一黄振贤两手一摊:“自己的房子又值不了几个钱,很难贷到款。”个人贷款难,那就捆绑抵押。去年,合作社成员们联合用各自的房子做抵押,以合作社的名义向该县信用联社贷到了40万元,作为扩大养殖规模的启动资金。“像蛏子等这些水产品,养殖规模越大成活率也就越高。”黄振贤说。
有了资金还缺技术。今年,合作社挑选了5位养殖能人去接受技术培训,学成之后很快就在合作社中进行推广。
合作社“团购”养殖材料也压缩了成本。黄振贤以插竿式紫菜养殖为例,今年,在统计了社员的养殖面积后,合作社以每根32元的价格一次性购买了3000多根12米以上的大竹竿,光这项就节省超过9000元,而以前分散的养殖户自顾自购买,数量少价格也很难还价。
社员陈素贞说,前几天最宝贵的、当地称为“花水”的头茬紫菜采摘时,她有事不能下海。在以前肯定要耽误收成,现在就可以在合作社内部临时调配人手顶替。这几年,她家的紫菜养殖面积逐步从四五亩扩大到二三十亩,收入也从当初的约一万元增加到三四万元。
经过几年发展,如今合作社已养殖海苔2000多亩、紫菜、蛏子等超过500亩。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从成立之前的二三千元,已经逐步增长到现在的约1万元。黄振贤说,虽然很多原因影响着收入,但合作社尽力为社员增收创造条件,也让村里的养殖户们看在眼里:到今年,加入合作社的人数比刚成立时翻了一倍。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