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10月30日,“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是中科院发明”传闻的当事人高银相向记者表示,合成三聚氰胺反应温度需达到400℃,而网上所称中科院的这项技术反应温度在100℃以内,不可能产生三聚氰胺。并称三聚氰胺百年前已存在,不可能系中科院发明,网上传言属“混淆视听”。另据报道,中科院已经组织了专家分析评估,证明中科院与“三聚氰胺作为蛋白精饲料添加剂”无任何关系,之后已将调查结果写成报告上报国务院有关部门。(10月31日《北京晚报》)
笔者认为,欲彻底破解这个传闻,须澄清三个问题。
一是中科院要把参与分析评估的专家名单向社会公布。面对“传闻”,最好的办法就是请其他单位的专家分析评估,本单位的专家回避。如此,“中科院与‘三聚氰胺作为蛋白精饲料添加剂’无任何关系”的调查结果,才有公信力。
二是要说明,如果中科院的这个“高蛋白精料”并非“蛋白精”(三聚氰胺),那么,“高蛋白精料”究竟是什么?专家应该公布它的学名。作为“蛋白质添加剂”,它们究竟与三聚氰胺有何本质不同?是否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这些问题也需要解释清楚。
三是澄清几年间这一技术的具体流向。既然“内部资料”可以“不知被谁挂到网上了”,谁敢保证这个专利技术会不会被推介出去?在这些问题上,比“没有向任何单位转让过”的自我表白更有效的,是引入第三方调查。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