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致富经》2008年10月22日播出:历经磨难只为养鱼,以下为节目内容。
这是位于吉林省松原市一家200多亩的渔场,在这里,用泉水养殖的十几个品种的泉水鱼在市场上很受青睐,满足着不同人群的需求,每年一百多万元的收入让渔场的主人张文生高兴不已,可别看他现在号子喊得这么起劲儿,就在几年前,他还是一个被医生宣判了死刑的人。
张文生:“最严重大便失禁,说便在裤子里,那就那样,我最严重的时候我连出门都不敢出门。那时候眼底充血,相当严重了,眼底充血,我就是最严重的时候,就是十几米,我就分不清谁是谁。”
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让张文生痛不欲生,可他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养鱼,这件事使得他众叛亲离,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妻子张玉华的话还让人匪夷所思。
张玉华:“不知道我这个心里这些年有多痛苦。这几年确实憋了一肚子话。”
是什么动机让一个糖尿病人去养鱼,又是什么经历成就了他今天让人羡慕的事业呢?
张文生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人,2001年3月,正在国营农场上班的他被确诊患有糖尿病,因为衣食无忧,家里也有30多万元的积蓄,张文生办理了病退,在家修养,妻子张玉华更是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张文生:“我当时有病以后,我妻子对我照顾得非常周到,在饮食上,她按照糖尿病要求的,尽量的定时定量,定比例,顿顿有煮鸡蛋啥的。”
这种清闲的日子,却让忙碌惯了的张文生感到百无聊赖,他开始寻找生命新的支撑点。他发现市场上鱼很好销,也比较赚钱,自己又从小就喜欢抓鱼捕鱼,一个大胆的想法应运而生。
距离松原市区30公里外的吉拉吐乡,是张文生原先单位所在地。在这里,又开始频频出现他的身影。
张文生:“建了两间小土房,用镐呢,咱们就开始挖鱼池。”
2001年6月,张文生瞒着家人,在吉拉吐乡租了一片荒地,开始挖鱼塘建养鱼场。按照医嘱,糖尿病患者不仅在饮食上要少吃多餐,还要禁忌过度劳累,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肾功能衰竭、失明、截肢等严重的并发症。尽管挖鱼塘、建鱼场也请了工人干活,但没日没夜地操心张罗让身患糖尿病的张文生处在了一种危险的边缘。
鱼塘还没挖一半儿,这件事儿就传到了妻子张玉华的耳朵里,她非常生气,让丈夫病退在家就是为了好好休息,可他却干起这样的活,况且,在这里养鱼就一定能赚钱么?就连张文生的一些朋友也很不理解。
姜志权:“病得那么重,你有钱你存起来放银行非常稳当,又有老婆又有孩子得,你往这里投,万一你有个差错。”
张文生:“但是我就总这么想,人要想去做,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要我好好做,我就认为,我一定会做好的。”
怀着这份不变的信念,张文生买来大量的书籍,开始学习水产养殖技术。2001年9月,一个20亩的鱼塘建好了,房子盖起来了,张文生不顾妻子和家人的反对,搬到了鱼场。他拿出上班时积攒的5万多元,相继从天津买回了几批鱼苗,雇了两个工人,开始了他的养鱼生涯。
在东北地区,进入冬季,由于降雨量减少,冬季缺水一直是当地水产养殖要面临的问题,张文生也不例外。
这是吉拉吐乡十里外哈达山脉龙坑水系的泉水,一年四季都是活水。2001年冬季的一天,无意中来到此地的张文生,被这清澈的山泉水所吸引,他把这里的泉水引到养殖场,补充到鱼塘。他自己也没想到,当时的这一举动,却在几年之后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富。
张文生:“当时我就想到了这个泉水,我就开始施工,下管道,把泉水引到了咱们这个渔场,冬季补水就用这个泉水。”
花了10多万元,埋下了地下管道,鱼苗越冬缺水问题解决了,可灾难却悄然而至。2002年的春节,当大多数人都沉浸在欢声笑语的节日气氛中的时候,张文生一家却黯然神伤,由于起早贪晚地劳累,他的糖尿病严重复发,医生的话更如晴天霹雳般粉碎了他的全部希望。
姚主任:“进一步进展的话如果说维持不好的话,有可能就截肢这种可能。”
张文生:“那时候说截肢,截肢可以呀,截肢不行的话,咱们可以坐轮椅,是吧,但是失明了怎么办?”
张文生跌跌撞撞地走出医院的大门,这样残酷的结果是张文生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放弃么?渔场才初见端倪,坚持?可也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啊,张文生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对于张文生一家来说,这是他们有生以来度过的最不同寻常的节日。
经过反复的思索,张文生最终选择不放弃渔场。
张文生:“说句实在话,我认为这个值,只要我真的能活一天,我就把我自身的能量我发挥出来。”
张文生同样没有放弃的还有他自己的身体,按照医嘱,他每日悉心调理治疗,可老伴儿张玉华还是怨气很大。
张玉华:“以前他那么胖,160多斤,你看现在,能有120斤啊。”
张文生:“就说的你看不让你干,不让你整这玩意儿你非整这个玩意儿,要不整这玩意儿你能吗?”
养鱼以后,尽管忙碌,但张文生的生活更充实了。这里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让忙碌中的张文生身心愉悦,加之悉心调理,几个月后,张文生的病竟奇迹般的控制住了。
2003年10月,鱼苗长大了,张文生又投入十多万元买进了大批量的其他品种鱼苗,鱼场也由原来的一塘扩大到了三塘。按照常理,此时的大鱼已经可以上市销售了,可张文生却没有卖。
张文生:“当时我就这么想,咱们可不可以来个反季节销售呢?就是咱们当地鱼都没有了,咱们再开始上市,就能卖出好价钱,我出于这个,就开始建这个暖棚。一共是500多平,冬天装4万斤鱼。”
在东北,进入寒冷的冬季后,就很少有本地的活鲜鱼卖了,市场上的大部分活鱼都是从南方引进的,成本高卖价也高,但还是供不应求。张文生看到大棚里种的蔬菜可以越冬,突然来了灵感,他把养了两年的大鱼全部转入了暖棚,想在春节反季节销售,大赚一笔,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儿却让张文生的美梦彻底化为泡影。
这一天,张文生正在市区开车,侄子张明爽的一个电话让原本兴高采烈的他忧心忡忡。
张明爽:“就大棚里存那鱼,发现寄生虫,我二姑夫让我打药。”
张文生:“他说那该打多少,用多少?我说用这一瓶里的2/3。”
张明爽:“我想多打一点,就打了差不多一瓶,过了两个小时,我就发现鱼开始跳。”
张文生:“我说抓点紧,抓紧投水,越快越好。”
放下电话,张文生迫不及待地往渔场赶,虽然他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可到了渔场之后,暖棚的景象还是让他顿时傻了眼。
张文生:“到那儿以后,我这一瞅呀,哎呀,池里是白花花的,到库里头又是整个摆的都是鱼,我当时一瞅,也不知道咋的,这两条腿就像瘫痪了似的,扑通一下就坐那儿了。 哎呀,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就不用提了。”
张明爽:“正常那年就得挣个20多万。”
20多万元钱没有赚到,三年的心血也付诸东流,张文生痛心不已。经过这次折腾,暖棚的鱼已经所剩无几,现在,只有几批尚未长成的小鱼或许还承载着些许的希望。2004年10月,小鱼终于长成,这回,张文生没有把鱼全部储到暖棚,而是派人把一部分鱼拉到了市场,可没过几天,一件奇怪的事儿就发生了。
马景德:“后来来了一个人,说你别卖了,你这个鱼我每斤按市场价格高于2元钱,我全要了,你还省得往这儿拉。”
来的这个人叫于波,是松原市一家渔馆的经理,偶然中他在市场上买了张文生的鱼,却很受顾客青睐,开始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偷偷跑到张文生的养殖场,才发现原来这些鱼是用山泉水养的,于是,他暗中产生了一个想法。
于波:“我说你这个鱼我包销,然后价钱我给你提上2元钱。”
张文生:“我也觉得挺纳闷,挺奇怪的。”
虽然张文生觉得此事很蹊跷,可面对高利润的诱惑,他还是满口答应,但让张文生又一次疑惑不解的是,几次交易中,于波都是客客气气,还生怕买不去鱼,都是商家,都为赚钱,为啥于波无缘无故多给钱,还如此必恭必敬呢?他开始暗中侦察,最终发现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张文生:“不但这个鱼他自己用,我发现还有别的人到他那儿去取。”
于波:“好多商家都在要他的鱼。我就耍了一个小心眼,我觉得这个鱼会有前景,会有市场。我当时就想垄断他这个产品,说句实话,这是真的。”
于波的反应让张文生很意外。原来,正是山泉水成就了他鱼的品质,这个奥秘让他对用山泉水养鱼更加充满信心。这一年,他赚了养鱼的第一笔20万元,他开始扩大养殖规模,养殖场由50亩扩大到200亩。以前只是在冬季用山泉水补充鱼塘,这件事之后,张文生一年四季都用山泉水养鱼,鱼的品种也由最初的草鱼、鲫鱼、鳙鱼发展到包括武昌鱼、丁鳜鱼在内的十几个品种,价格也提高到市场价的一倍,尽管如此,来订鱼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张文生的渔场依旧门庭若市。
韩再森:“这都是预订的。”
记者:“好买吗市场上?”
韩再森:“市场上不好买。”
记者:“他今天要多少鱼啊?”
张文生:“要三十尾。”
泉水养殖不仅成为渔场的特色,更成为当地水产养殖的一大亮点。2006年,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开拓更大的市场,张文生把自己的渔场打造成了开放的垂钓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
李云飞:“这个鱼特别好吃。”
记者:“这个鱼多重这个鱼?”
李云飞:“大概得有10斤左右吧。”
李云飞:“家里人想吃鱼的时候,就说你还上张经理那里去钓鱼去, 长春来的朋友都先打电话。”
现在,张文生又投资了30多万元,把鱼塘扩建成了集垂钓、休闲、餐饮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渔场,一年四季都有活鱼。
为提高泉水鱼知名度,打造泉水鱼品牌,张文生还经常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还赶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篝火晚会,在这欢快、热闹的气氛中,游客们在品尝鲜美的泉水鱼同时,也亲身感受着烧烤泉水鱼的乐趣。
记者:“这个鱼这么吃过没有啊?”
刘琳琳:“没有。”
记者:“你在其他地方吃没吃过这样的鱼?”
游客:“吃过,不过没有这儿的鲜美。”
游客:“太香了。”
记者:“以前烤没烤过?”
张继东:“没烤过,在电视里看刘老根整过,我尝尝,好吃。”
这样的篝火晚会给张文生的渔场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也给他自己带来了更多的希望。现在,张文生的渔场一年有100多万元的收入,他的身体也在逐渐好转,因为他得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财富。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产人物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