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昔日烂泥变黄金宝地 “人家沿海天蓝海阔,我们沿海全是无用的烂泥!特殊的淤泥质海岸,建港成本高,出海扬帆难,围海造田、养鱼养虾似乎成了我省沿海开发的唯一选择。”这几乎是南通、连云港等沿海城市过去对滩涂的一致抱怨。然而,随着交通、通讯等条件逐步改善,随着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这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女地变得越来越金贵。
近日,连云港市委常委、灌云县委书记唐铁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前千万元的项目就让我们欣喜万分,现在没有上亿元投资,我们县领导难得出面接待,因为众多大项目正排队进入我们的滩涂。”据了解,灌云县燕尾港周边已建成50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区,吸纳了270多家企业落户,预计这个产业区和邻近的化工集中区、船舶工业园今年对财政的贡献可达9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同样,在如东、东台、大丰、射阳、响水等沿海市县,港口码头建起来,风力发电转起来,临港工业兴起来,滩涂开发同样热火朝天。
其实,沿海滩涂开发升温如此之快,主要应归功于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沿海开发战略,也得益于滩涂丰富的土地资源。
据了解,江苏省去年召开沿海开发工作会议之后,各类优惠政策向沿海倾斜,产业布点向沿海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向沿海倾斜,沿海滩涂变成了国内外资本的角逐之地。
近日,记者走访沿海的多个园区发现,绝大多数企业是从南方转移而来,集中在造船、化工、能源等产业上,而它们选择苏北的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独特的滩涂资源。譬如在灌河口的滩涂上,似乎一夜之间就建起了数十家造船企业,它们的投资人以浙江台州一带的老板为主。如今的台州已没有发展空间,想征几亩地都非常难,而在苏北滩涂上圈地相对容易得多。大量的化工企业也在向苏北沿海转移,除了占用滩涂手续方便之外,他们还看中了所谓的“环境容量”——临近大海、地广人稀的条件在国内已很难寻找。
沿海滩涂成招商优势
无庸讳言,江苏省沿海是全国沿海的“经济洼地”,一些县市至今还靠着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维持运转。这些年,他们招商引资想出了许多招数,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外来资本热衷追逐的居然是他们长期闲置不用的滩涂。
据了解,江苏省沿海四市10多个县市区拥有中国面积最大的一块沿海滩涂湿地,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约占全国的1/4,这些滩涂湿地每年仍在不停地向大海延伸着。这既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也是当地县市奋力赶超的独特资源。
“开发的滩涂越多,我们就可以在招商引资中掌握更多的竞争优势。”灌云县一位招商干部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坦诚地说。
近日,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葛守昆研究员在记者采访时也指出:“为保护耕地,我国对各类开发用地实行严格控制,推行‘用一还一’政策,即占用一亩农业用地,必须新开垦一亩耕地或缴纳开垦耕地的专款。但围垦滩涂所得到的新增土地,属‘未定性的新增土地’,在政策和法律上少了很多限制。由于土地性质的‘未定性’,即使作为工业用途,也无须承担耕地的开垦费用。”这一来,投资者可用相当低的代价拿到围垦的土地,更重要的是,低成本获得的新增土地可以向外来投资者转让。
开发滩涂需要科学规划 “面对沿海滩涂的投资热,我们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冷静分析。”江苏省人大一位调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该调研员分析,一方面,为吸引投资者的眼光,一些县市不断向滩涂要地,从而加大了滩涂围垦的力度,甚至不惜打出了滩涂低价牌。而另一方面,在实际运作中,占用滩涂办理的多是海域使用权而非土地使用权,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就拥有这样的审批权。由于滩涂使用并未强制采用招投标制度,从每亩数万元到10多万元不等的使用费颇具吸引力。
另一个客观的现实是,目前长江三角洲的土地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在苏南一些地区,土地开发成本已经上升到每亩百万元以上,而苏北沿海滩涂的使用费还不到其1/10。面对滩涂如此低廉的价格、如此简单的用地手续,哪个投资者不动心?
记者在苏北采访时也了解到,沿海县市在滩涂上新建的开发区或工业集中区发展势头现已超过了县城附近的园区,一些外资民资谈项目直奔滩涂。
该调研员还告诉记者,江苏省于1993年就颁发了《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条例》,江苏省政府于1998年颁布《江苏省滩涂开发利用管理办法》,江苏省委、省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文件,但至今尚没有实施办法或细则出台。从上到下管理和执法机构尚未健全,滩涂开发缺乏统一、科学、合理的规划,或者有了规划也没得到落实使滩涂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在一些地方抬头。
他还提出,滩涂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在保护生态、调节气候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尽管滩涂合理开发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过度开发必然给人类自身带来负面影响。另外,尽管我江苏省拥有中国面积最大的一块沿海滩涂湿地,但也是江苏省“最后一块大宗土地后备资源”,需要爱之惜之。他希望地方政府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牢固树立“滩涂也是宝贵资源”思想,收紧审批手续,集约节约使用滩涂。在引进项目上,也要抬高门槛,拒绝污染项目。在建立“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经济激励机制的同时,还急需建立“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环境保护机制,促使滩涂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