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钦州日报资讯:
|
工作人员正在放流鱼苗 |
金秋季节,在钦南沿海,一个个虾蟹塘人声鼎沸,一车车对虾走南闯北,一篓篓螃蟹长途跋涉,畅销国内外…这就是广西省钦州市钦南区在发展海水养殖生产时一个个可喜的镜头。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钦南区的海水养殖生产形成了以对虾、螃蟹、大耗、石斑鱼四大名产的生产格局,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支柱产业和致富路,前三季度,海水养殖达16亿多元,农民人均收入3951元。
基地示范,提高土地利用率
为切实提高咸酸田利用率和增加农民收入,该区积极“以科技为先导,以基地+示范发展海养”的思路,推广了岸上建塘养对虾、滩涂插养大蚝、深水港汊吊养大蚝和网箱养殖名贵鱼类等多项致富技术,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产业。据了解,该区海水养殖面积达25.5万亩,其中吊养大蚝6万多亩,网箱养鱼5000多箱,对虾养殖7万多亩,总产量29万多吨,产值达16亿多元。
该区积极进行产业规划和布局,凸现特色,着重培育优势、绿色品牌,形成区域性布局和产业化生产的良好局面。目前,该区形成了以茅尾海一带大番坡、康熙岭、东场、尖山等镇为主的对虾生产基地;以犀牛脚、龙门港等镇为主的大蚝生产基地。通过建立示范基地模式引导和带动群众在养殖上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品种开发、产业化经营互动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该区海养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的全面提高。
以技改质,发展无公害生产
为适应市场需求,推动产品质量更快提高。该区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来发展无公害养殖,有效地提高海养的质量、档次和效益。每年利用休渔时期,分期分批对群众进行培训,以渔业科技入户示范项目为契机,向群众推广南美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3个主导品种和虾塘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对虾无公害养殖技术2项等主推技术,认真抓好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先后推广了高围池、深水吊养、金稠鱼等养殖技术,组织集中培训养殖大户,还组织水产科技人员深入到村、屯、田间地头去开展技术服务活动,采取印发技术资料、出板报、放映录像、电教片等方法,指导和提高群众海水养殖技术水平。去年以来,该区共举办海养技术培训班30多期,受训农民达4000多人次,印发资料3万多份。到目前止,该区7.3万亩对虾和1.8万亩青蟹养殖基地分别进行了无公害养殖基地认证达6.5万亩和1.3万亩,对虾出口基地备案3.3万亩。
市场导向,加快产品增益增效
钦南区积极加快产品深加工、流通等环节,形成了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去年以来,新引进海产品加工项目4个,总投资2000万元。同时,该区还培育长江冷冻厂、龙门港荣发海产品加工厂、金海湾有限公司等4家海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使海产品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增产值1.2亿元。通过“土”“洋”结合,抓好海产品采后加工、分级、包装、冷藏运输和产品深加工环节,解决了海产品销售、贮藏、加工的难题,形成了加工蚝干、海蜇、虾仁等一系列的新型企业。同时,为加快产品流通,该区积极鼓励各种中介服务组织、经济能人参与产品流通服务,建立2000多人的销售队伍,促进海产品及时外销,产品远销港澳台等地。并切实做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通行证”办证、发证等各项服务工作,在上市高峰期实行24小时发证,为海产品运输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