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又称黑鱼,其肉质细嫩少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著名的淡水名贵品种之一。在乌鳢池塘养殖过程中要做好日常管理和病害防治工作,确保养殖产量和效益。
日常管理
1.巡塘:每天早晨黎明时和夜间各巡塘一次,观察水质变化和鱼的动态,以此决定施肥投饵的数量以及是否要加水、用药等,特别是出现天气炎热,阴雨天气,水质较肥的情况更要加强巡塘。巡塘时,要根据池中各种生物的状态,判断池水的溶氧状态,如池水呈白色或呈粉红色,说明池水溶氧不足,必须马上加新水,如果发现鱼严重浮头,日出后仍不见好转,就要马上打开增氧机,同时加注新水,进行抢救。特别严重时,还应大量泼洒增氧灵,进行抢救,尽量减少损失。
2.投饵:投饵要新鲜,在每次投饵前,须将剩的残饵清理干净,否则会影响乌鳢的食欲和生长。采用定点定时的方法驯化其摄食行为。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7%。生长旺季投喂量也不能超过鱼体重的10%,以大部分鱼吃饱为度。
3.水质调节:高密度养殖乌鳢时,由于残饵、排泄物较多,鱼池的水质会逐渐变肥,影响乌鳢的健康生长。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水质。在成鱼养殖早期可以采用每周换去三分之一池水,15天左右大换一次,约换去五分之四。随着鱼体长大,高温季节,一般3天一小换,换水量为全部水量的1/3;7天~10天一大换,换水量为全部水量的2/3,具体换水量要根据水质的变化情况分析。另外,每15天~20天全池泼洒生石灰和生物制剂一次,用量为每立方米10克~15克,以保持水质溶氧充足,清洁卫生。要做好清洁工作。每天清洗食台,及时捞除水中的剩饵残渣、死鱼等,防止污染水质。
4.防逃:要及时加高加固塘埂,杜绝塘埂渗水漏水,安装尼龙网等围栏设施,以防止黑鱼逃逸,造成损失。
5.做好日志记录:应建立日记,按时测定水温,溶氧量,记录天气变化情况,施肥投饵数量,注排水和鱼的活动情况等,如发现死鱼要及时捞出,并找出死亡原因,从而找出对应措施。
病害防治
1.乌鳢的常见病及处理方法:乌鳢的常见病主要有水霉病、烂腮病、车轮虫病和细菌性表皮溃烂等。水霉病是因鱼体受伤,感染水霉所致。发病初期,鱼体表面局部呈灰白色,严重时,乌鳢表皮就会腐烂成棉絮状。烂鳃病是因乌鳢鱼鳃寄生中华鱼蚤或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而发生烂鳃,症状为乌鳢的鳃部黏液增多,鳃片红肿。一旦出现鱼病,要及时治疗。防治水霉病,可在鱼体受伤时用3%~4%浓度的Nacl水清洗消毒;防治烂腮病可用水产用阿维菌素液按每亩1米水深用10毫升溶液的用量全池泼洒。车轮虫病,主要表现为玉体发黑,黏液大量增加,摄食量少,镜检可发现鳃部和体表有大量车轮虫寄生。可用0.8毫克/升的CuSo4进行全池泼洒。
2.预防措施:乌鳢的鱼病防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一要把好饲料关。夏季乌鳢的饲料来源广,价格低,而秋后饲料缺乏,价格贵,饲料投喂没有保障,乌鳢就会经常处于饥饱无序的状态,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抗病力下降。要按“四定原则”投喂饲料,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应在乌鳢的饲料中拌入药物预防疾病,拌入的药物常用大蒜素,按每千克鱼体重用药20毫克~50毫克,每15天投喂一次。二要保持水质良好。人工养殖乌鳢,由于长时间大量投喂饲料,池内残余的饲料和乌鳢排泄的粪便日渐增多,这为病原体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场所。养殖户要定期清洗食台,每隔7天用10克/立方米的生石灰消毒1次,并把浸入水中的鱼网捞上岸日晒消毒。死鱼应及时捞出,埋入土中,病鱼池水未经消毒,不得随意排放,防治污染其它鱼池。三是要保证用药安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六六六、等药物要坚决杜绝使用,以确保产品安全。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渔药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