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铜鱼,西南大学水产实验室的试验表明,如果在静水中饲养生活,铜鱼很快会全身长藓和寄生虫,很快死去。“万州江段的水文条件改变很大,已经不适合铜鱼这类喜好生活在急流环境中的鱼类生活,而被迫向支流和上游迁移。”张其中说,在江津、木洞、丰都一带,铜鱼在渔获物中所占比例仍占到50%左右,说明在水文环境变化不大的库区上游,对鱼类的影响还不明显。
而万州江段,鱼种类已经演变成以喜好静水和缓流水中生活的鱼类为主。项目组的监测数据表明,与蓄水前相比,铜鱼和圆口铜鱼等喜流水的主要经济鱼类,下降27%。而敞水性鱼类的数量上升幅度较大,排在前5位的鲤鱼、鲢、草鱼、南方鲇、翘嘴鲌,约占该江段渔获物的70%。
“还有个明显的变化是,鱼类组成发生明显变化。”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志坚说,建坝后的长江不象建坝前水流湍急、含沙量大,目前库区核心地带,的江水水流平缓,因而促使了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种群大量繁殖。因此,在库尾江段渔获物种类较库区核心地段丰富得多,如江津江段捕获的鱼种达41种,木洞江段52种,而涪陵江段只有29种,丰都江段28种,万州江段30种。
六成产卵场消失
在鱼类的生活史周期中,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都是不同阶段的重要生活和活动场所。那么除食物而外,三峡水库的成库,对鱼类的生活环境还造成了哪些影响?
“由于重庆地处内陆,温度较高,蓄水时间也不长,因而水库成库与否对越冬场的影响并不明显,目前还未发现水库形成对鱼类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张其中说,而随着水位上涨,水流变缓,水面变宽,饵料生物的丰度反而增加,许多水面都变得适合幼鱼索饵。因此,在库区上游存在一些著名的索饵场,它们还没受到涨水的影响,如虎跳梁、唐家沱、明月沱等,既是一些产卵场,也是幼鱼的索饵场。在这些沱湾,是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鱼类良好的幼鱼索饵场所。
“值得注意的是,库区成库后,最大影响是繁殖场所的改变,即产卵场的变迁。”张其中说,作为鱼类赖以繁衍种族的重要基地,产卵场是鱼类和自然界经过千百万年和谐进化的产物。但是除一些适应能力非常强,对产卵环境要求不高的种类外,不少鱼类,特别是一些大型和具有特殊繁殖习性的鱼类,必须在每年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到具有相对稳定水文条件的场所去产卵繁殖。
比如草鱼,其漂流性卵需要在江面上漂浮几十公里才能孵化成鱼苗。但是当流速减小到一定程度后,有一定重量的卵便会沉落到江底,不能孵化成鱼苗了。
但相关文献记录表明,长江万州江段的大型产卵场主要集中分布在武陵—穰渡江段。项目实地调查发现,三峡水库一期蓄水后,穰渡江段水位抬升20余米,水面变宽后,流速明显减缓,由2003年的1.8米/秒减至2006年8月份的0.15米/秒,已不能满足漂流性鱼卵漂浮的最低流速要求。
2006年10月,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后,该江段流速进一步降低,用现有的流速仪已经无法测出数据。“这对上游江段漂流性鱼卵产生阻断效应,目前已经没有这类卵了。”项目组的调查报告如是说。
此外,像鲤鱼卵,需要在一定的涨水条件下,依托丰茂的水草。但按照公布的三峡水库运行调度方案,此类鱼类繁殖产卵的2~5月,恰恰是三峡水库退水的时期。这也导致一些产卵场失去功能,一些依附在水草上的没有孵化的鱼卵可能会被“干死”。
“在产卵场附近进行的航道整治和环境污染,以及渔民的过分捕捞等也都是导致产卵场消失的因素。但成库过程中水位上涨,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张其中说,项目组实施期3年的调查表明,我市江段鱼类产卵场由2000年的130处减少至现在的50余处,降幅达61%,除长寿区以上江段产卵场得以保存外,长寿区以下江段的长江干流上原有产卵场全部消失。目前仅江津以上到宜宾江段还存在几个大型家鱼产卵场。
物竞天择的适应
让人欣喜的是,项目组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支流上出现新的产卵场。
2004年3月中旬,也就是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后,渔民们发现大宁河大昌江段,出现了鱼类成群结队在河滩杂草和卵石中嬉戏产卵的盛况。
“那实际上就是鱼儿在进行产卵。”张其中说,大昌以上江段河流蜿蜒曲折,多卵石滩,河道两侧水草也十分丰富,为鲤鱼等静水生活、产粘性卵鱼类喜好的产卵场。特别是大昌旧城以上到七里桥之间,也新形成了水面宽70~80米,长约1公里的典型南方鲇、长吻鮠产卵场。
还有奉节梅溪河寂静坝处,水域周围为大片芦苇滩,三期蓄水后,这里形成一水域面积很大的湾沱,也将成为一大型鲤鱼产卵场。张其中说,由于水库淹没,使得各支流的水位也上升很多,在被淹没的同时,一些新的产卵场也正在逐步形成。如今,在长江支流如奉节梅溪河的寂静坝、冉家坝和大宁河大昌镇河道,已出现了5个新形成的产卵场,主要繁殖鱼类有鲤鱼、南方鲇和长吻鮠等。
“但新形成的产卵场数量远少于消失的产卵场数量,且三峡水库仍处于蓄水当中,新形成的产卵场能否稳定下来还是未知数。”项目组建议,对各大支流逐渐形成的产卵场,应该进行更加详细的调查,最后以政府的名义确定这些产卵场,并加以保护。
比如巫山县大昌古镇—巫溪县城江段—支流后溪河一带,可以考虑建大宁河鱼类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中华裂腹鱼、齐口裂腹鱼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等;还有乌江河口到彭水电站以下,适合保护胭脂鱼、岩原鲤等;嘉陵江河口到草街电站以下江段,则适合成为胭脂鱼种质资源保护区。
此外,国务院在2005年批准设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跨越云南、四川、贵州、重庆4个省市,其中21种鱼类属于珍稀鱼类或国家级、地方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旨在补偿由于三峡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种群结构及其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其资源衰退趋势得以遏制,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与其他省通力合作,可以使鱼类资源得到有效的补充。”张其中认为,其实一些产卵场是可以采取一些方式进行修复的,因此面对水环境的巨大改变,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未雨绸缪。
“物竞天择,目前来看,一些鱼类也在尽量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张其中说,比如中华鲟,因为其生活习性,需要回溯至上游金沙江产卵,但是葛洲坝的建立使得其野生繁殖群体数量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不过目前,中华鲟已经开始适应在葛洲坝下游产卵。
“在鱼类尚未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情况下,可以采取在短时期人工的养殖放流技术,以消除这种鱼类灭绝的可能。”张其中说,目前长江口的中华鲟幼鱼资源,90%左右都是来源于葛洲坝下的自然繁殖后代,还有约10%来源于人工繁殖放流。这说明对受影响的特有鱼类的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是值得提倡的,此外可以对放流的鱼类安置监测仪器,以对放流效果和养殖技术进行监测和评价。
“像埃及大水库,也是采用人工放养以及研究适应水库环境鱼类,如今已经保持了比较好的生物多样性。”项目组还建议,在鱼类繁殖期,应该进行季节性限制保护,并加大研究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性,对不适应水库环境条件的鱼类,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南方渔网编辑:石明凯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