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一、爱德华氏菌病
1.症状:爱德华氏菌病分肾脏型和肝脏型2种。肾脏型症状为肛门红肿突出, 以肛门为中心的肾脏部位膨胀、肿人,皮肤软化,肌肉坏死溃烂,挤压腹部行腥臭的脓血状液体流出,肾脏有化脓性症。肝脏型表现为前腹部肿大,皮肤软化,周围允血或出血,肌肉坏死,有时穿孔露出肝脏,肝脏有化脓性炎症。有时这2种类型的症状同时存在。
2.病原:此病的病原为迟缓爱德华氏菌。
3.流行: 一年四季均叮发生,主要发生于水温25~
30℃的温水环境。从白仔鳗到成鳗都可发生,白仔鳗投
喂红虫最易造成急性流行。发病严重的鳗鲡死亡线高达
50%。
4.防治:①白仔阶段投喂红虫,红虫应经严格消毒
处理。②个池泼洒;二氯异氰脲酸消毒剂,隔天一次,连
续3~4次,同时内服抗菌药物,连喂5—7天。
二、赤鳍病
1.症状: 一般在病鳗的臀鳍、胸鳍、背鳍、尾鳍及基部表现出发红出血、肛门红肿等症状,严重时以腹部为中心的躯干,表皮出血。解剖内脏, 可见肝脏肿大,严重时具点状出血,肠道充血发炎。
2.病原:此病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
3.流行:赤鳍病流行季节不明显,全年均可发生,在鳗鲡的各个生长阶段都会感染。该病引起死亡率不高,但病情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鳗鲡的摄食和生长。
4.防治:①全池泼洒三氰脲酸消毒刑,每天—次,连用2—3次。②使用氟苯尼考粉均匀拌饲内服,连喂5—7人。
三、细菌性烂鳃病
1.症状:病鳗表皮蒙上白膜,在水面无力独游。发病早期,用手指压鳃,会有黏液、血水流出; 剪开鳃盖,见鳃上分泌出大量黏液,鳃丝淤血而呈暗红色,鳃组织有缺损,病灶部位带黄色,粘有许多污泥,随着病情的发展,鳃丝从边缘腐烂,鳃贫血,呈苍白色。
2.病原:此病的病原为柱状屈挠杆菌。
3.流行:此病流行季节较长,发病高峰水温为25—3 0℃,从白仔至成鳗均可发生,但大鳗发病率较小鳗尚,鳗种期引起的死率较高。
4.防治:(1)加强饲养管理,投饲方法和投饲量应合理,要保持良好水质,同时注意放养密度。②病鳗使用5‰一7‰。的食盐溶液浸浴48—72小时。⑧使用氟苯尼考粉均匀拌饲内服,连用5—7人。④内服治疗后,再使用—二氯异氰脲酸消毒剂伞池泼洒消毒,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
四、白点病
1.症状:病鳗皮肤利鳍上肉眼可见大小为0.5一l毫米的白点状囊泡,表皮发炎,局部坏死,鳍条腐烂、裂开。虫体寄生在鳃上,使分泌黏液增多,病鳗终因食欲减退、运动失调、呼吸困难而死。
2.病原:此病的病原为多子小瓜虫,故义称多子小瓜虫病。
3.流行: 各龄鳗鲡均可感染,对鳗种危害较大,春、秋季为流行高峰。
4.防治:①用7‰食盐溶液浸浴3—5天。②在外用药的基础上内服抗菌药物以防细菌继发感染。
五、烂尾病
1.症状:患病早期,鳍的外缘利尾柄处看到黄色或黄㈠色的黏性物质,接着尾鳍及尾柄处充血、发炎、糜烂,严重时尾鳍烂掉,尾柄处肌肉出血、溃烂,骨骼外露,最终死亡。在水温较低的春、秋季,常继发水霉感染。
2.病原:病原为柱状屈挠杆菌及点状气单胞菌。
3.流行:主要流行于春末至夏季高温期的鳗苗、鳗种阶段, 由于搬运、选别时操仆个慎,使鳗体受伤, 也易感染此病。 主要危害黑仔鳗利小鳗种。
4。防治:①保持良好水质,小心操作, 以防鳗鲡受伤,减少疾病的发生。②外用消毒刑全池泼洒消毒。3内服搞菌药物以防细菌继发感染。
六、鳗拟指环虫病
1.症状:少量感染时,鳃部表现为充血;严重感染时,鳗负食欲减退至绝食,鳃黏液分泌增加,呼吸频率加快,或单鳃呼吸,鳃郎显著浮肿,鳃盖张开,鳃充血或鳃丝缺损,病鳗在水中独游,时有狂奔乱游现象,常造成大批死广。
2.病原:病原为短钩拟指环虫和鳗拟指环虫。
3.流行:本病全年均可发生,流行于5--9月,危害鳗种、成鳗。
4.防治:(1)使用甲苯咪唑全池泼洒,保持药物浓度24—36小时,用药前可先用几条鳗鱼做寿性试验后再确定用约浓度。②治疗后,用杀菌药物处理2——3次。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