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鱼类虽然是低等的脊椎动物,但它们仍有较为完善的免疫系统,当机体受到病原生物刺激后,能够产生特异免疫应答,抵御病原入侵。因而可以通过研制、接种疫苗,刺激鱼类免疫系统,获得免疫保护,预防疾病的发生。
尽管鱼类疫苗学还是—门年轻的学科,但在科技和科技向产业转化等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1.水产疫苗的研究概况
1942年,Duff首次应用灭活的杀鲑产气单胞菌口服免疫硬头鳟获得成功,开创了疫苗在鱼类应用上的新纪元。在20世纪70年代十期,欧美国家积极开展了对渔用疫苗的研制。我国1973年对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研究取得成功,从而拉开了我国水产疫苗研制的序幕。据不完全统计,至2003年准发许可证的水产疫苗有33种,欧洲有疫苗9种,其中挪威最多有5种;美国上市的有9种,加拿大有8种;智利近年的疫苗发展较快,已有7种疫苗获得许可证;获得疫苗许可证的还有日本4种、澳大利亚1种,我国有2种。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水产疫苗的研究与应用还相对滞后。
2.水产疫苗的种类
根据疫苗获得的方法,水产疫苗可分为以下几类:
(1)弱毒苗:通过人工方法诱导或从自然环境中直接获得的毒力高度减弱或无毒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疫苗。该种疫苗用量小,免疫效果好,维持时间长,其缺点在于不易保存,有效期短,使用安全性差。
(2)灭活苗:用物理化学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后制成的疫苗。水产上使用的疫苗大多数都是灭活苗,如弧菌疫苗、气单胞菌疫苗、疥疮病疫苗等。灭活苗的优点在于使用安全性好,易保存,在4℃下有效期可达—年;缺点在于接种量大,接种次数多,免疫效果较弱毒苗差。
(3)亚单位疫苗:是从病原微生物中提取的免疫有效成分制成的疫苗。亚单位疫苗具有明确的生物化学特性、免疫活性和无遗传性,其免疫效果较高,且无不良反应,但其制备困难,价格较昂贵。
(4)基因丁程疫苗: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出病原的具有免疫保护性基因,将其与表达载体连接,在转入受体菌,对受体菌培养,使保护性基因进行复制和表达,从培养物中提取保护性蛋白,纯化制备得到基因工程疫苗。这种类型的疫苗具有亚单位苗的安全性,又具有活疫苗的效力。
(5)DNA疫苗:又称核酸疫苗,它是将外源抗原基因插入细菌质粒,构建成重组质粒,直接接种子动物机体,导入宿上的靶细胞中,DNA则表达特异的蛋白抗原,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从而引发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使动物获得保护力的—种新型疫苗。日本对水产用DNA疫苗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鲑、鳟的传染忖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炳毒(VHSV)、鲤春病毒(SHRV)等传染性病毒病的防治上。与常规疫苗相比,DNA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且免疫期K、免疫剂量低。但DNA疫苗的接种多采用肌内注射,这种方法耗时费力,且不适用鱼苗和经济价值较低的鱼类,在实际生产中有—定的局限性。
3.水产疫苗在我国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1)疫苗是预防水产动物疫病发生的有效手段。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2006年水产养殖因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15.08亿元,在造成危害的各种疾病中病毒性疾病占11.02%、细菌性疾病占57.63%、寄生虫性疾病占24.58%、藻类性疾病占2.54%、真菌性疾病占4.24%。显然,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斗:和蔓延已成为保持水产养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水产用疫苗在世界水产养殖的发展中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使用疫苗是非常有效的疫病防治手段。水产用疫苗的使用,已使挪威鲑包产量由1987年的4.60万吨上升到29.2万吨,而抗生素的使用量却由48.56千克骤降至1.031千克。
(2)水产疫苗符合我国发展健康养殖和生产绿色水产品的要求,可消除药物残留隐患。长期以来,我国水产疫病的控制主要依靠使用各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而且盲日用药现象极为严重。长期滥用药物违背人们所倡导的健康养殖宗旨,不仅药物的使用效果受到了限制,延误治病,造成大量死亡和药物投入的双重损失:还可诱发细菌基因突变或转移而产生抗药性,导致无药可用;更严重的是药物在养殖动物体内残留和养殖环境的严重污染,由于药物残留量超标使我国水产品出受阻的教训极为惨重,同时造成养殖业赖于持续发展的某些生态资源枯竭化。因而为了保持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生产出安全卫生的绿色水产品,急需水产疫苗的开发应用。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