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一、水源消毒
要求养殖用水水源充足、清洁,没有病原生物和不受污染,适合养殖鱼类的生活要求。如存在病原体和敌害生物,司用25~30克一立方米生石灰或l克一立方米漂白粉或0.5克一立方米敌百虫全池泼洒消毒。虾池水源需经过砂滤或60~80目筛绢网过滤,再用季胺盐络合碘等消毒剂处理清除病原微生物。
二、适时加注新水,防止水体过肥
水体的日啵要保持适中,水肥后有机物和浮游生物增多,能为鳙、鲢鱼提供饵料。但是若水长期过肥,则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产生对鱼体有害的氮氢合物等,影响鱼体的正常生长。因此要适时换水;一般来说养殖鱼池在生长旺季7~10天要加注一次新水,早春和晚秋也要每10~15天加注一次,每次加水20--30厘泉源,高温期间尽可能保持较高水位,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换水,同时换水则对养殖水体中积累的有毒物质和—些有害微生物都有稀释作用,减轻对鱼类的不良影响.
三、pH值的调控
pH值是反映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pH值的不稳定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引起鱼体韵不适;根据Itauro和moore等对日本沼虾养殖表明在水体pn值较低时,它们的氨的排泄量明显增加,这将严重影响鱼体的生长。一般成鱼养殖期间,每10~15天亩用生石灰25~30千克全池泼洒,可以调节pH值,改善水质;
四、溶解氧(D0)的调控
一般鱼类、虾类适合生长的溶解氧含量分别在5毫克/升、3毫克/升以上。溶解氧是对虾养殖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鱼体的生长。白天由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使m值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夜晚则由于虾池的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使D0值降低,黎明达到最低点。孙耀等也报道在养殖期间,残饵等可溶性有机质在虾塘内不断积累,结果必然造成该环境中异养细菌的大量繁殖和底质总耗氧量的增加,约占虾塘总耗氧量的52%~74%。因此养殖过程中要经常注意D0变化,发现D0过低要及时采取措施,开动增氧机。
五、底泥调控
底泥含有动物排泄物、残饵饲料、生物尸体和有机淤泥,这些物质的腐败会产生NH3—N、H2S等有毒物质,严重地影响水生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池塘土质改良至关重要。干塘、挖泥、清塘是养殖池塘排水后采取的一系列改良的措施。干塘后日晒风吹和冬季的严寒,能杀死池底许多害虫、寄生虫和一些致病菌,促使底泥中的有机物分解,清除过多的淤泥可延缓池塘老化,防止:大量还原性中间产物的产生。清塘后施用生石灰可杀死潜藏于底泥中的寄生虫、病原菌、昆虫及其幼虫,增加碱度,使底泥呈微碱性,有利于底泥中的营养盐释放,从而提高池水肥度和N、P等利用率。
另外可采取在天气晴朗和有风的日子,每两个月搅动一次底泥或采取拉网的办法,调节水体溶氧和营养物质在上下水层的平衡分布,加速底部有机物分解及重新释放出塘底吸附的营养盐类和微量元素,可以加入一些有益微生物,如: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李卓佳等(1998)用芽孢杆菌为主的微生物复合制剂,或活菌数为109个/克,用量为1.5~4,5毫升一立方米,经一个月试验表明池底淤泥被分解了3—5厘米.佐贺新闻(1994)用枯草芽孢杆菌对海底堆积物、鱼池和养鱼水库的淤泥进行分解净化,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适当混养滤食性鱼种
滤食性鱼类对浮游植物的大量摄食并不能使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降低,只是控制了大型浮游植物的繁殖,反而使更小型的藻类得以增殖,利于虾类的摄食与生长。滤食鱼类摄食浮游动物可避免水体过肥,减少水体氧的消耗,有利于水质的改良与鱼体的生长。
七、投入有益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作为一种生态调节剂,治理养殖水环境可以明显的改善水色,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迅速的降解有机物,增加D0,且能为单细胞藻类为主的浮游植物的繁殖提供营养物质,促进藻类为主的浮游植物的繁殖,这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又为池内底栖动物,养殖水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提供氧气,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维持生态平衡,有利于防治疾病,促进水产动物的迅速生长,同时具有无二次污染、成本低、收效大等优点。目前在水产应用净水态制剂主要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酵母菌、放线菌、EU制剂等、蛭弧菌等。陈家长等(2002,2003)研究表明,使用蛭弧菌的养殖生态环境中COD、硫化物和氨氮都得到了有效控制,细菌总数减少,鱼类生存环境明显改善,成活率也相应提高,增重效果显著。吴伟等(2001)利用假丝酵母处理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时,其降解速率达0.036毫克/升·小时,并发现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COD和钙与镁的比例对其降解速率有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