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鱼病综合防治措施 鱼类发生疾病是病原、养殖环境条件和鱼类自身的免疫机制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对疾病的预防必须从消除病原、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提高鱼类自身免疫力等多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综合技术措施。
1.抓好池塘清整消毒。鱼种放养前必须清除池塘淤泥和杂草,加固池埂,并充分曝晒,以加速有机物矿化、分解,同时使用药物消毒,以杀灭致病菌和寄生虫卵。鱼种放养前10天--15天,用生石灰75kg--80kg/亩带水彻底清塘。
2.苗种引进前必须实行检疫,不由疫区引进苗种。在鱼种放养时实行严格的鱼体消毒,使鱼种不带有病菌或寄生虫入塘,可用30g/L--50g/L的食盐水或15g/立方米的高锰酸钾等溶液浸浴鱼体,具体浸浴时间视水温高低、药物浓度、鱼种体质而定。放养草鱼鱼种最好进行草鱼“三病”灭活疫苗的腹腔注射或浸浴免疫。日常定期做好水体消毒,一般可用生石灰、二氧化氯、二溴海因等药物交替使用,做到有病早防、无病早治。
3.把握发病规律,有的放矢地防治鱼病。鱼病的发生具有一定规律,一般春季以细菌性鱼病为主,夏季以寄生虫病为主,秋季以暴发性鱼病为主,冬春季又以细菌性鱼病为主。根据鱼病发生季节和病原微生物情况,适时采取抑菌药、杀虫药交替使用。
4.正确诊断病因,做到对症下药。鱼类一旦发病,可通过目检、镜检等方式进行诊断,根据典型症状查找病原,并正确选用药物治疗。若遇细菌性或寄生虫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造成的疾病,可交替使用灭菌、杀虫药物兼治,用药顺序一般杀虫药在先,杀菌药在后。
5.注重生态防病,实行健康养殖。鱼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而生态防病是鱼病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①适时放养鱼种。鱼种运输最适水温为10℃--15℃,因而鱼种放养以冬季(或春节前后)为宜。此时,鱼种操作、运输较为方便,机械损伤小,鱼体感染负病的机率低,可减少鱼病的发生。 ②实行科学混养。合理混养,实际上稀疏了同一水体中容易患病鱼类的密度,同时,混养时各养殖品种所占据的生态位置不同,对减少鱼类疾病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③优化养殖环境。鱼类发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原因,又有环境的因素,因而改善环境条件是防治鱼病的重要技术措施。首先应改良水质。在养殖过程中,须经常加换新水,以稀释养殖水体中有害代谢物,改善生态环境,增强鱼体抗病力。精养高产池塘宜配备增氧机,随时开机增氧,以防鱼类泛塘。其次应科学饲养,做到合理施肥,科学投喂。根据水质、天气、鱼类活动情况等施用肥料,保持水质肥、活、爽、嫩,投喂优质新鲜饲料,并且坚持定时、定质、定位、定量的“四定”原则。
6.推广使用中草药和微生态制剂防治鱼病。中草药来源广泛,价廉效优,毒副作用小,不易形成药物残留和影响水产品质量,在健康养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生态制剂因无残留、无二次污染、不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能有效地改善水质,增强鱼体免疫力和减少疾病的产生,在无公害绿色水产养殖生产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