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作为水产养殖大敌,赤潮引起世界各国日益关注。
赤潮是海洋中浮游植物,即浮游藻类异常增殖所引起的水体变色现象。赤潮所引起的海水变色未必就是变红,取决于浮游植物种类,或许变褐,或许变绿,变化多端。赤潮发生也未必就引起鱼贝类死亡,取决于形成赤潮的原因,浮游植物种类。有的赤潮有害,有的赤潮无害。在日本,渔业被害主要由绿鞭毛藻类赤潮和涡鞭毛藻类赤潮所致。
本文仅就属于绿鞭毛藻类(杆鞭毛藻类)的几种赤潮生物,介绍一下有害赤潮发生及其所造成的渔业被害,谨供我国广大渔业工作者参考。
卡盾氏藻(褐胞藻)Chattonella:在日本,对养殖鱼类造成危害的卡盾氏藻包括古卡盾氏藻Chattonella anti921a和海洋卡盾氏藻Chattonella marina。二者均呈现很强鱼毒性,有大量证据表明,鱼类死亡归因于鳃组织为卡盾氏藻所含有毒物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活性酶等)所损伤,以及由此引起的氧交换受阻。
在日本,在濑户内海,卡盾氏藻胞囊直径约30微米,圆形或椭圆形,附着于砂粒和硅藻。底层水温一达20℃左右,从休眠中复苏过来的胞囊即开始大批萌发,营养细胞自6月开始见于海水。若是条件适宜,即暴发性增殖,于7月~8月,形成赤潮。最大增殖速度为1天分裂1次。最适增殖水温、盐度为25℃、20%~25‰。营养细胞直接形成胞囊,新的胞囊沉降到海底休眠。对于胞囊成熟来说,低水温是必要的,胞囊通过越冬获得萌发能力。
在日本,在鹿儿岛县,海洋卡盾氏藻赤潮所引起的渔业被害金额约占赤潮所造成的渔业被害总金额45%。在熊本县,仅1988、1990、1992年3年内,古卡盾氏藻赤潮即造成约14亿日元渔业被害。在日本濑户内海,赤潮所引起的最大渔业被害由1972年发生于播磨滩的卡盾氏藻赤潮所致,1400万尾养殖五条死亡,被害金额高达71亿日元。
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该种大量见于日本、韩国、新加坡、比利时、百慕大、智利、不列颠哥伦比亚(加拿大)、美国东部和西部沿岸海域。该种有毒成分已确认为游离脂肪酸。
在日本,在爱媛县宇和海,该种赤潮从春季到秋季频繁发生,该种密度达1万个细胞/毫升时,海水即呈酱油色。春季赤潮浓度即使低于夏季,对鱼类也有不良影响,喂食过后或药浴过后,浓度5万个细胞/毫升赤潮也曾引起缟鱼参、东方死亡。在佐贺县,该种赤潮持续天数平均8天。
异弯藻赤潮曾经造成加拿大和美国养殖大西洋鳟、新西兰养殖大鳞大麻哈、智利养殖鲑鳟鱼类、西班牙养殖舌齿鲈、日本养殖五条和真鲷等鱼类大批死亡。
在日本,在鹿儿岛县,发生于1995年的该种赤潮造成该县有史以来最大渔业被害,赤潮持续26天,最大面积20平方公里,最大密度约37万个细胞/毫升,以鹿儿岛湾湾奥所养殖的五条和杜氏为中心,造成近10亿日元渔业被害。在该县,该种所引起的渔业被害金额占赤潮所引起的渔业被害总金额的30%,仅次于海洋卡盾氏藻赤潮所造成的被害。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