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病原] 是由甲壳动物引起的体表病,常见的为寄生于鲢、鳙、团头鲂和鲫体表、口腔的多态锚头鳋。
[症状与诊断] 锚头鳋以头胸部深深地插进寄主的肌肉里或鳞片下,而部分的胸腹部却裸露在鱼体外面,形状似针故又称针虫病。虫体所寄生部位的周围常红肿发炎,并有溢血而出现的红斑。发病初期,病鱼呈现烦躁不安,食欲减退,继而体质逐渐消瘦,游动迟缓,终至死亡。诊断需仔细检查病鱼的体表、口腔等处,明显可见一根根似针状的虫体,即是成虫。
[流行与危害] 此病全国各养殖地区均有发生。流行季节随各地气候条件而异水温在12度-33度时,成虫可产卵繁殖,但最适水温为20度-25度。武汉地区每年有2次发病高峰,第一次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二次为8月下旬至10月。主要危害当年夏花鱼种。在发病高峰季节,当发病水体中含有大量幼虫时,鱼种能在短期内出现暴发性感染,感染率高达90%以上,感染强度可高达数十条,因而造成大批死亡。
[预防与治疗] (1)彻底清塘。(2)鱼种消毒。在放养鱼种或越冬并塘时,如发现体表寄生在锚头鳋,可根据不同水温及鲢、鳙鱼对高锰酸钾的不同耐受力,用33毫克/升-100毫克/升的浓度,浸洗30分钟-60分钟,可杀灭锚头鳋成虫。(3)发病鱼池治疗。由于敌百虫在杀死锚头鳋幼虫的同时,又能杀死鱼的饵料---浮游生物,因此鱼池中发现锚头鳋时,必须根据此虫的寿命决定下药的浓度和次数。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