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大菱鲆(Reinharditus hippoglossoicles)是原产于欧洲的一种大型名贵比目鱼类,在我国由于养殖历史较短,以及各地养殖场使用地下低温井水养殖,各种病害相对较少发生,有关病害防治的知识及研究工作均未得到积累和开展,病害防治常识往往被养殖者忽视。2000年-20O1年,山东省荣成市几家培育大菱鲆亲鱼的养殖场先后暴发了由于海水小瓜虫寄生而引起的亲鱼大量死亡的突发事例,是自大菱鲆引人我国境内以来,在国内首次发生的疾病,现将我们掌握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病原:海水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arinus)又称刺激隐核虫(Cryptocryon irritans),属于纤毛动物门、寡膜纲、膜口目、小瓜虫科。该虫体为卵圆形或球形,成熟的个体直径达0.4-0.5mm,虫体表面周生纤毛,寄生时由于刺激宿主分泌粘液,可形成外径为90um-40Oum的胞囊,因此该虫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能力较强,这给防病治病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致病因子:由于大菱鲆喜底栖群集生活,其粗糙不平的表皮使其受小瓜虫感染的机率增高。同时,养殖密度大,投饵过量,水质过于富营养化等均会引起该病发生。本病一般多发生于夏季,在大菱鲆亲鱼养殖中,水温15℃-21℃时常有发生。
三、患病鱼症状及诊断:受到海水小瓜虫寄生的大菱鲆亲鱼摄食量明显减少,病鱼会在养殖池中分布散乱且不安分地狂游,并不停地翻转身体磨擦池底,呼吸速度加快,口裂张合幅度加大同时池底有块状或长条状的白色粘性粪便,池水表面粘稠并形成大量难以溃散的气泡,患病鱼体体表分布有大量白色白眼可见的白点,故又称“白点病”,体表及鳃丝上粘液增多,鳃丝粘稠。自病鱼体体表用镊子或载玻片刮取粘液,在显微镜下镜检即可确诊。
四、危害程度:亲鱼患病初期较难发现,一旦发病会在短时间内引起亲鱼大量死亡,难以治疗,对亲鱼致死率高,严重时死亡率高达90%。因此,平日应定期观察和镜检,一旦发现应马上采取措施。
五、防治方法:以防为主,加大换水量改善水质,避免水质过分粘稠;减少放养密度,强化饲料营养,增强亲鱼体质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1.用“庆康灵”10#药(青岛海洋大学制)0.5-1.0ppm每天浸泡二次,每次1小时-1.5小时,连用7天。
2.正处在促熟期间的亲鱼,为防止剧毒药物的不良刺激,可内服“好当家”8#“药按饲料量的8‰投喂,连续投喂8天。也可外用“好当家”8#药浸泡病鱼,水药比例为1:5,连续浸泡2日一3日。
3.用双氧水10Oppm浸泡,每日浸泡1次,每次浸泡1小时,连续用药3天-5天。此法可使寄生虫大量自亲鱼体表上脱落,可迅速缓解病情,减少死亡。
4.在使用各种药物浸泡治疗时,必须给亲鱼投喂高强度营养饵料(主要是添加Vc、Ve),以增强亲鱼体质。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