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河蟹生态育苗的特点即在整个育苗过程不加温,从布苗到大眼幼体不使用抗生素等药物。生态育苗培育的蟹苗体质健壮,生命力强,成活率高,从大眼幼体培育至扣蟹的成活率可达20%左右。
1、设施与材料
1.1 育苗池 面积20-40m2,水深1m,每单元育苗面积560m2。育苗池上方用双层塑料薄膜覆盖,中间内隔30cm,可起到保温作用。
1.2人工配制海水 布苗前半个月开始配制人工海水,配制海水用的淡水直接从池塘中打人配水池,不用沉淀和过滤。
1.3循环过滤系统 由蓄水池、育苗池、排水沟、过滤池组成封闭循环系统。
1.4 幼体培育的饵料 Z1-Z2,以单胞藻、蛋黄为主,适量投喂卤虫无节幼体;Z3-Z5全部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大眼幼体投喂卤虫、红虫、粉碎的鱼肉。
2、主要技术措施
2.1 布苗前的准备 布苗前可用磷酸二氢钾、柠檬酸铁和硅酸钠作为营养盐,分别按1×10-6浓度、0.1×10-6浓度、1×10-6浓度对育苗池施肥。
2.2 循环过滤系统的运行 系统的水量与育苗水体的比例为2:1。人工海水配制后,先将循环过滤系统运行,约过10-15天育苗池底部及过滤池的黄沙表层都开始形成一层薄薄的生物膜。生物膜活性高,净化能力强,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2.3布苗的温度与密度 布苗时水温控制在19℃-22℃;在双层塑料薄膜上面覆盖黑色遮阳网以控制光照,光照强度调节在8000-32000Iux;布苗密度在10万-1.5万/m2。
2.4 水质净化剂的使用 育苗期间为净化水质,分3次向育苗池投入光合细菌(PSB),东江菌(S40),以提高系统的水质净化能力。
3、结果与分析
3.1人工配制海水的优点 人工配制海水的淡水取自池塘,不经沉淀过滤直接加入海水原料。这样配制的人工海水保留了淡水中的泥土成份。粘土的主要成份是Sio2,而河蟹育苗所需的各种硅藻的大量营养元素即为Sio2。人工配制诲水施入营养盐两个星期后,单胞藻密度可达20万个/ml以上,而且以硅藻占优势,硅藻的优势种又以小球藻为主。这样单胞藻不经过接种即可满足河蟹育苗的要求。
3.2 活性污泥的应用 在河蟹育苗生态系统中,活性污泥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体是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具有吸附和分解有机物的作用。1995年开始生态育苗实验时,育苗结束后发现池底呈现一层薄薄的黄色泥浆物,其中富含各种微生物。从这一点得到启发,1998年育苗时,在过滤池中补充含—-—定比例泥土的黄沙。结果过滤速度变慢,微流水速度亦减慢,但入育苗池的泥土吸附大量光合细菌等微生物,这些菌群稳定和良了水质。与此同时,大量的绿藻、丝状藻及底栖硅藻繁殖来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Z-M幼体的各阶段,没有发生疾病。水指标良好,氨氮(NH3-N)为0。15-0.5Mg/I亚硝酸氮(NO2-N)0.004-0.04mg/1。
3.3 育苗池底质生态环境的分析 由于生物膜和活性污泥两个因素的作用,在育苗池内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始布苗时,育苗池单胞藻大部分由硅藻类组成,育苗海水呈深色。Z1-Z2,阶段育苗池底质较少,由泥沙和少量有机质组成棕灰色粉末。进入Z4-Z5,阶段,过滤池黄沙表层及育苗池底部的生物膜呈草绿色。育苗池有机质增多,泥沙跟有机质结合在一起,其周围丛生许多底栖硅藻和绿藻,绿藻开始向丝状藻发展,形成了典型的有机生物膜。进入M幼体阶段池底有机质大量增加,底质逐渐恶化,底部有机质中出现部分轮虫等后生动物。而栖生在有机质上的绿藻进一步分化生长为大量的丝状藻,对净化水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4 不采用微流水循环培育Z1-Z2蚤状幼体试验2000年河蟹育苗时,在Z1-Z2阶段,没有进行微流水循环,育苗池也没有进行注排水,采取的主要措是每隔3-4天投施浓缩的光合细菌和藻类营养盐各一次。浓缩的光合细菌的使用浓度为2×10-6浓度,磷酸二氢钾、柠檬酸铁和硅酸钠的浓度分别为1×10-6浓度、0.1×10-6浓度、1×10-6浓度。同时向育苗池二次投入25×10-6浓度的粘土,以强化活性污泥的作用。Z1阶段育苗池水色呈黄褐色,底部有机质呈淡绿色。直到Z4阶段水色逐渐变淡,透明度增大,底部有机质分解好,呈粉末状,有机质上生长着大量的硅藻、绿藻。但底质中没有发现轮虫等后生动物,水质保持良好。Z1-Z4的成活率保持在40%-50%左右。(摘自水产养殖)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