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根据对国内珍珠蚌重点养殖地区的调查及笔者所掌握时情况分析,引起蚌病的主要原因为:
1、池塘底质老化:珍珠蚌养殖池多数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老池塘,这样的池底淤泥长年积累.不断分解产生的有机物、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分解速度加快,从而对珍珠蚌造成危害。这是引起珍珠蚌烂鳃等细菌性病害的主要原因。
2、残渣剩食腐坏:国内珍珠蚌养殖主要是以鱼蚌混养的养殖模式,养殖户投放饲料喂鱼,其残存饵料会带来诸多的危害。因大多数词料主要原料为鱼粉、豆粕、菜粕等富含蛋白质的物质,极易腐烂变质,这就为细菌、病毒的繁殖提供了极好的温床;其次是过多的鱼饲料残留在水中,再加上鱼的粪便,长期积累不断分解,亦会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这无疑给珍珠蚌带来负面影响。
3、无机肥料过量:养殖户为了以肥水来培养鱼蚌的饲料生物之目的,常常大量投放化肥,(如碳铵、尿素、磷肥等)。这些富含氮、氨碗等等肥料的过多施用,也会因肥料分解引起氨氮含量过高,常造成水质恶化,池塘中出现氧债,PH值降低,珍珠蚌抗病机能下降。此时,极易被病菌感染而导致病害发生。
4、有害藻类过盛:如池中有害藻类过多,一方面藻类大量繁殖,会造成池塘缺氧;另一方面,珍珠蚌如果摄食了有害藻类,难以消化,造成排便困难。尤其是当蚌吞食了微囊藻、鱼腥藻等含有毒素的藻类,亦会带来危害,甚至产生病变或中毒;更有甚者,一些带病毒的媒介藻被健康的珍珠蚌吞食后,常造成蚌瘟病的流行,由于媒介藻具有较强的抗干燥能力,人们的操作中常被附着在渔具等物体上媒介藻而传人其它珍珠蚌养殖的水体中,从而常诱发病毒性蚌瘟病的流行。
5、寄生虫危害:寄生虫对珍珠蚌本身就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病蚌有寄生虫感染,带有病菌的寄生虫又感染到其它的珍珠蚌上,有时会引起交叉感染,以致加重病情。
综上所述,珍珠蚌病害主要是由于水质恶化引起,水质恶化主要表现为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过高,细菌、病毒繁殖过快,有害藻类繁殖过多。所以,笔者认为,解决珍珠蚌病害,主要应从改善水质入手。
1、常施有益菌 改良水环境:常施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硝化菌等有益生物制剂来调节水质。既可分解水中过多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还可培养更多的有益微生物,促进浮游生物生长,遏止病菌蔓延。众多的有益菌菌体细胞营养丰富.能有效地增加珍珠蚌体营养,提高珍珠蚌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给珍珠蚌带来丰富的营养源,是一种绿色环保型的生物肥。它还可避免因施用碳铵、尿素等无机肥带来的副作用,是化肥的理想替代品。但应切记在施用时,不宜用杀虫剂或对有益菌不利的消毒剂,如有必要使用时应在用药后4-5天施有益菌,或施用有益菌5天后再用其它药物为好,以防药物过多的杀死有益菌种群而造成珍珠蚌饵料生物资源的浪费。
2、严防寄生虫 勤除媒介藻:珍珠蚌在养殖过程中,易出现寄生虫和有害藻,一经发现虫体应立即将其杀灭,以免造成病害发生;当珍珠蚌池中有害藻类过多,应尽快杀灭一部分藻类,以减少病虫害传播源。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杀藻或杀寄生虫都不应使用对珍珠蚌有较大刺激性的药物,以免适得其反。
3、防重于治 积极治疗:在珍珠蚌放养的选址上,应最好选择水源方便的水域,便于养殖过程中为蚌池创造有微流水的便利条件,以提高池水含氧量。严抓蚌池的消毒,合理控制放养密度,一般每㎡吊1-2只为宜。在养殖过程中,珍珠蚌无论是否发病,都应定期用二氧化氯或季铵盐络合碘等无较大刺激性
的药物进行消毒,这是养好珍珠蚌的技术关键,若珍珠蚌已发病则应及时用药治疗,尽快把池塘中的细菌、病毒杀灭,力争把损失降至最低程度。(摘自鱼业致富指南)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