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一年一度的水产养殖进入新的转换期,此时,再谈池塘污染与修复显得十分重要。因为经过长时间养殖,水生生物排泄物、饲料残饵、药物残留都沉积于塘底,破坏了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对养殖不利。为了实观高效养殖,提高养殖者对池塘污染危害性及修复重要性的认识,现将池塘污染知识及修复技术概述如下。
池塘污染是指养殖池塘的自身污染。即在养殖过程中,因养殖方式或养殖技术等方面原因,造成对池塘水体环境的污染。
池塘污染的特点与原因1.池塘污染特点。池塘高密度养殖,饲料残饵、药物残留、水生生物排泄物增多,淤泥增厚,其后果不仅直接危害养殖生物,还破坏了养殖水体的微生态平衡。
2.池塘污染原因。池塘是水生生物生长的重要坏境,又是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场所。随着养殖生产的进行,大量的饲料投入池塘,残饵、养殖生物粪便、死亡藻类不断增多,沉积于塘底,又得不到及时清理,在池塘底部形成一层厚厚的黑色淤泥等等。
污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药害。由于水产疾病防治技术滞后及养殖户用药知识匮乏等原因,导致许多养殖者使用价廉、残留严重的农药、渔药及化工原料,造成对养殖水体的污染。二是残饵。饲料质量较差或投饲过多、方法不当造成对水体污染。由于偏面追求产量,放养密度增大,投饲量也随之增加。如投喂植物性饲料的,由于水温不高、鱼儿摄食不旺、水体流失等原因,导致饵料过剩,大量沉淀,影响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加了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量。三是排泄物。由于高密度养殖,投喂的饵料多,相对排出的粪便也多。加之水环境的日益恶化,病毒、细菌大量繁殖,造成对池塘水体的污染等。
3.池塘污染后果。池塘污染的水环境会导致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引发疾病。同时,池塘淤泥中的有机物质在缺氧条件下,发酵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这些物质的产生,不仅直接危害养殖生物,还会使池塘底质和水质变化,PH值下降,从而间接影响养殖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这些物质的产生,轻者,养殖生物生长缓慢,饵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上升;重者,引起生物中毒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池塘污染修复技术1.彻底清淤消毒。冬季必须抓紧时间搞好池塘清整。即清除过多淤泥,曝晒、消毒,彻底杀灭底泥中的病原体及有害生物,改善池塘环境和底质。
2.在养殖过程中,讲究投饲方式、改投颗料饲料。为了减轻残饵对池塘水体的污染程度,在养殖过程中,应提倡、推广使用优质配合饲料。同时,采用定点投喂方式,将饵料投放在食台上,或采用投饵机投喂,并定量投喂,以减少浪费,提高饲料利用率。若投喂植物性饵料的,食后应及时清扫食场,捞除残饵。
3.做好鱼病防治工作,严禁使用禁用渔药。鱼病防治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倡导生态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中草药进行防治。
对病虫害防治确需使用抗生素、杀虫类药物的,则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渔药,且严格按照养殖用药使用说明书的要求科学用药。严禁使用国家禁用的渔药(详见2002年农业部发布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
4.合理进行生物生态修复。
(1)合理种植水生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有利于生物生长的生态系统环境。如种植茭苜、蒲草,放养浮萍、水胡芦等。
(2)定期投放有益菌。如投放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并通过这些有益生物活性细菌有效抑制或杀死水体中或养殖生物体内的某些有害致病菌。即人为地改善养殖生态环境,达到改良池塘水质、健康养殖之目的。
采集: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