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在对虾的养殖生产发展中,由对虾养殖产生的自身污染,已成为近海海域污染源之一,在一些虾池集中的海湾,养虾产生的污染,已是海湾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制约着对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池塘养虾,技术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低,病害频发,产量和效益不稳定,对环境污染程度高;对虾高位池等集约化养殖,由于仍实行开放式的水管理系统,在对虾获高产的同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仍较高。发展和推广对环境负责任的对虾养殖(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Shrimp Culture)是对虾养殖发展的方向。减少对虾养殖中的水交换率,降低对养殖环境和海湾营养和生物污染,保护对虾养殖环境和海域自然环境已成为世界对虾养殖发展的潮流,封闭式对虾养殖(Closed Shrimp Culture Systems)、循环水对虾养殖(Water-circulating Shrimp Culture Systems)、零交换系统(Zero Exchange Maturation System)和轨道式(Raceway System)养虾都是近年来发展的低污染、对环境友好的对虾养殖新技术。
对虾循环水养殖的研究是从室内养殖模式开始的,该种养殖模式虽然生产效率较高,但由于设备和管理费用都很高,所以经济效率较低,因而直到目前仍停留在试验阶段,未能在生产中实际应用。上世纪90年代初对虾病毒病大流行之后,泰国从防病出发首先研制和使用了室外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方法,在我国一些地区近年来也先后开展了对虾循环水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这些研究成果的一个共同特点和优点是使用养殖鱼、贝类的大型生物净化池来承担系统中的水质净化任务。这使得这一模式在成本和技术要求上更容易被接受,因而更具有实用意义。但这类模式也还存在一些重要缺点,例如大多数仍然要求配备沉淀池、生物滤池、曝气室等专门的水处理设施;生物净化池的主要任务为净化水质,生产的作用较小,因而全系统平均水面的产量和产值都受到限制;大多要求用淡水补充系统的水损耗,以及缺乏预防病毒流行病的专门措施,因而在沿海池塘使用时防病缺乏保障等等。
通过高产量地养殖经济生物,加大生物净化池的生产作用,把单纯的循环水养殖改变为循环水综合养殖,将提高养殖的物质利用率和效益。作者等在2002年对池塘循环水养虾法进行了改进研究,获得了全面的成功,形成了一套高效低污的封闭式循环水虾—贝综合养殖的新技术。
1、对虾高效低污综合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对虾高效低污综合生态养殖技术以封闭式循环水虾—贝综合养殖为模式,适宜于泥质或泥沙质池塘,对虾以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贝类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为例,其它种类对虾和贝类可参照。
1.1 养殖系统的结构
本模式的养殖系统由养虾池、养贝兼水净化池(以下简称养贝池)和贮水池组成,其排列方式如图1所示。
1.1.1 养虾池
养虾池为面积2.5~5.0亩的方形切角或长方形土池,深1.8m~2.5m;,长宽比1:0.6~1; 坡比1:1.4~2.0,每系统数个并列(长边平行)。
1.1.2 养贝池
养贝池为长方形土池,面积为养虾池的0.8~1.2,池深1.0m~1.2m,每系统1个,具有通海闸门。
1.1.3 贮水池
贮水池为的长方形土池,面积为养虾池的0.4,水深1.5~2.0m,亦为每系统1个,具有通海闸门。
1.1.4 系统结构
三类池塘的总面积比例为1:0.8~1.2:0.4。三类池塘由输水管道相连结。各养虾池的一端各有独立的排水口,池水排入总的排水管,通过此管将排水从养贝池的一端送入养贝池。进水管由养贝池的另一端通出,经设于养虾池另一端的注水口将来自养贝池的水分别注入各养虾池。贮水池有出水口通进水管,可以向整个系统供水。养殖期间养虾池与养贝池的海水相互循环,并由贮水池补充整个系统的水损耗。
1.1.5 机械设备
养虾池设水车式增氧机,配备功率为0.75~1.0kw/hm2,养贝池和贮水池各配备额定日流量为对虾养殖水体40%以上的水泵1台。
1.2 池塘的准备
1.2.1 池塘的常规清理
各种池塘冬季都排干水进行暴晒,春初挖除池底表面的沉积物质后,进行翻耕和石灰处理,并整修池堤和闸门。
1.2.2 养殖池的护坡
两种养殖池都用粗目筛绢(20目/英寸)护坡,一则防止堤坡的冲刷和坍塌,二则防止杂蟹打洞。
1.2.3 养贝池导流帐的设置
在养贝池中设置成排的导流帐,与池塘长边相垂直,间距约20m。导流帐的材料为聚乙烯编织布,以竹竿为支架,架设于池水中,横向隔断池塘,只在一端留有约3~4m宽的开口。相邻的导流帐的开口设于相反的一端,使在水循环时水流沿一正弦曲线流过全池。导流帐的作用,其一是控制水流在养贝池中的流向,使全池各部分的水交换较为均匀,以保证全池养殖贝类的饵料条件较均一,贝类的净水作用也发挥得更充分,其二为作为生物膜的附着基,以加强生物膜的净水作用。
1.2.4 养贝池蛏埕的修建
在放苗前需建好蛏埕,先将池塘已翻耕过的底泥耙细耥平,而后平行于导流帐修筑蛏埕。蛏埕宽约4m,中间略高,横断面呈弧形,相邻的蛏埕间留出宽50cm,深20cm的浅沟。
1.2.5 设置防蟹围栏网
设置以聚乙烯防蚊网为主要材料的防蟹围栏,将各种池塘封闭起来,防止杂蟹(病毒病的主要媒介生物)从外方侵入池内,以预防流行性病毒病。
1.3 放养前准备
1.3.1 清池消毒
养虾池、养贝池和贮水池进行暴晒,翻耕;用生石灰0.2kg /㎡~0.3kg /㎡全池泼洒消毒。放苗前15~20d,养殖系统进满海水,用含氯类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浓度为有效氯15mg /L~20mg /L. 水质符合GB/T3097—1997 海水水质标准, 盐度在8 ~30。
1.3.2 基础饵料与生物膜的培养
放苗前15d, 适当施肥(活性有机肥约30kg/亩)和有益菌(1 kg/亩),以培养虾与贝的天然饵料和养贝池中的生物膜。施肥后,每日午后开增氧机2-3h。
1.4 放养
1.4.1 贝苗放养
根据池塘和水质条件选择缢蛏、文蛤作为养殖贝类,不同贝类苗种应分开放养,贝苗一般早于虾苗1-2月放养,表1示不同贝苗放养时间、规格、密度。苗种要求:健壮、规格整齐、无伤残。
表1 贝苗放养时间、规格、密度
品种 放养时间 规格(粒/千克) 密度(粒/㎡)
缢蛏 3~4月份 2000~4000 200~400文蛤 4~5月份 80~120 50~100
1.4.2 虾苗放养
放养虾苗要求是SPF或SPR原种子一代,虾苗须经WSSV、TSV和IHHNV病毒检测,呈阴性,体长0.7~1.2cm,体形健壮,形态完整,活力强,无损伤或畸形,群体整齐。放养水温要求18℃以上。放养密度80尾/㎡~120尾/㎡。
1.5 养殖管理
1.5.1 饲料与投饵
全程使用对虾优质配合饲料,要求饲料蛋白质含量大于38%。投饵次数:前期为5次/d,中期为4次/d,后期为3次/d。饲料投在池塘周边的浅水区域。每池设指示性饲料盘(面积0.5m2)2~4只,用以调整投饵量。每次投饵均在投饵盘上投放总投饵量的1~2%,投饵后1~2h检查摄食情况,以基本吃完为准。投饵量每2~3天调整一次。
1.5.2 水质管理
1.5.2.1 池水的循环制度
养殖期中用水泵保持养虾池与养贝池之间的水循环。日循环量占系统(贮水池除外)总水量的比数:前期为10~20%,中期为20~30%,后期为40%。按情况由贮水池向系统供水,以补充养殖池的水损耗,保持应有水深。全养殖期总补充水量约为系统总水量的40%。
1.5.2.2 水质管理
养虾池设增氧机,随养殖时间的推进,每日开机时间由6~8h逐渐增加到20h。养殖期中每10—15d施用益生菌水质改良剂一次,应选用经试用效果显著的产品,前期主要用有机质降解菌制剂,后期则转为以硝化菌制剂为主。另外,还根据水质情况,泼洒生石灰及沸石粉,10—15d一次,每次用量为10~15kg/亩。水质管理的目标是:pH7.5~8.5,透明度25~40cm,DO>4mg/L,TAN<2 mg/L,NO2-N<2 mg/L。
1.5.3 防病措施
为预防对虾流行性病毒病,养殖过程中补充海水,必须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浓度为有效氯15mg/L~20mg/L。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在养殖中、后期每15d向虾池泼洒一次卤素类消毒剂(剂量根据产品说明书确定)。为了提高养殖对虾的免疫力还可周期性地在饲料中增加0.1~0.2%的维生素C。
1.6 收获
1.6.1 对虾收获
收获对虾可使用陷阱式网笼、拉网或电脉冲等方式,收获对虾水温不宜低于14℃。
1.6.2 贝类收获
贝类收获季节一般为12月至翌年3月期间。
1.7 收虾后缢蛏池的管理
收虾后7-10d内,将虾池水经贝类池排出,保持贝类池水位50-60cm,以后每3-4d换水30-50%,每15d施用一次有益微生物,至缢蛏繁殖期(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停止换水并关高水位至100 cm,并投喂一次豆粕,用量5kg/亩 12月后每隔7d换水20-30%,保持水位60-80 cm。
2、养殖应用实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规模
2002年浙江宁海县越溪的二个单位各使用了1套这种养殖系统,其具体规模及组成列入表2。
表2 实验所用2个系统的组成
系统编号 单位名称 池塘面积(亩) 养虾池 养贝兼净水池 贮水池
数量 总面积(亩) 水深 (m) 面积(亩) 水深 (m) 面积(亩) 容积 (m3)
1 越溪海王水产养殖场 30 6 14 2.7 10 1 6 6000
2 越溪李凌峰养殖场 46 6 20 2.5 18 1 8 8000
2.1.2 放养情况
养殖品种为南美白对虾,所用虾苗经WSSV和TSV检测,皆呈阴性。养殖的缢蛏苗为来自当地滩涂的野生苗。各系统的具体放养情况列于表3。
表3 各实验系统的放养情况
系统编号 对虾 贝类
规格 (cm) 密度 (尾/m2) 时间 种类 规格(只/kg) 密度(只/m2) 时间
1 0.7—1.0 8.5 25~26,Jun 缢蛏 4000 370 2,Apr.
2 0.7—1.0 9.0 25~26,Jun 缢蛏 1500 250 1, May
2.2 养殖成绩
各个系统的养殖成绩列入表4。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对虾与贝类的收获都比较分散,收获期较长。从放养时间算起,对虾的养殖期为81~106d,贝类的养殖期为9~10个月。2个系统对虾的平均单产为796kg/亩,平均规格为73尾/ kg,平均成活率为62.6%,平均饵料系数为1.17;无一池发生流行性病毒病。缢蛏的平均单产为1131 kg/亩,平均规格约为60只/ kg,平均成活率为33.8%。
表4 各实验系统的养殖成绩
系统编号 对虾 贝类
收获日期 规格(g) 产量(kg/亩) 饲料系数 成活率(%) 收获日期 规格(g) 产量(kg亩) 成活率(%)
1 16, Sept. 14.3 855 1.20 69.8 Jan.,2003~Feb.,2003 16.7 1190 28.9
2 20, Sept.~9, Oct. 13.9 738 1.22 59.0 Jan.,2003~Feb.,2003 16.7 1072 38.6
注:缢蛏的规格因收获批次太多,无法详细记录,表内平均数为估计值。
2.3 养殖的经济效益及其组成
养虾池与养贝池分别计算的经济效益有关数据列入表5。2个系统平均起来,对虾的利润为7.75万元/ hm2,成本为16.46万元/ hm2,其成本利润率为47.1%;贝类的利润为9.50万元/ hm2,成本为5.16万元/ hm2,成本利润率为184%。
表5 各实验系统分养殖池的经济效益(万元/亩)
系统编号 对虾池 贝类池
产值(万元) 成本(万元) 利润(万元) 成本利润率(%) 产值(万元) 成本(万元) 利润(万元) 成本利润率(%)
1 1.81 1.18 0.63 53.8 1.0 0.38 0.62 162
2 1.41 1.01 0.40 39.2 0.95 0.30 0.65. 212
表6 各系统总的经济效益
系统编号 总产值(万元) 总成本(万元) 总利润(万元) 综合成本利润率(%) 虾—贝利润比
1 35.4 20.3 15.1 74.4 1.4
2 45.5 25.8 19.7 76.4 0.68
2.4 系统的生态效率
2.4.1 系统的水质净化效果
养殖系统的水质净化是通过净化池的作用和在养虾池设置增氧机并施放净化剂共同完成的。对两个系统同时于8月23日、9月4日与9月13日进行了3次净化池进水口与出水口的水质分析,计算了净化池的净化效果。为简化起见,将3次分析和计算的平均值列于表7。
净化池进水口的水质状况可代表各养虾池水质的平均状况,三次测定结果列于表8,可据此判断养殖过程中养虾池的水质变动情况。从该表数据可看出,养虾池的水质总地来说是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之上,其中NO2-N与NO3-N在后期有所偏高,而TAN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到后期甚至检测不出。这说明池水中的硝化作用始终较强。
表7 养贝—净化池净化效果的观测结果(mg/L, %)
测定因子 系统1 系统2
进水口 出水口 净化率 进水口 出水口 净化率
COD 7.20 5.02 30.3 6.87 5.36 22.0
PO4—P 0.278 0.166 40.3 0.21 0.034 83.8
NO2—N 0.363 0.277 23.7 0.227 0.173 27.0
NO3—N 0.459 0.355 22.7 0.622 0.475 23.6
TAN 0.115 0.041 64.3 0.063 0.051 19.0
悬浮物 193.8 105.7 37.4 258.8 27.0 89.6
注:1. 系统2TAN的数据是前两次测定的平均值,因第三次测定时,此系统的TAN未检出。
表8 养殖池水质的时间变化
测定因子 系统1 系统2
23,Aug. 4, Sept. 13, Sept 23,Aug. 4, Sept. 13, Sept.
COD 9.52 5.55 6.54 8.34 5.73 6.47
PO4—P 0.265 0.287 0.283 0.215 0.196 0.211
NO2—N 0.164 0.186 0.749 0.168 0.146 0.397
NO3—N 0.326 0.236 0.816 0.578 0.337 0.951
TAN 0.105 0.124 未检出 0.047 0.078 未检出
2.4.2 系统对投入物质的有效利用率
2.4.2.1 饲料的利用率
按产品的平均出售价格,将贝产量折合成对虾产量,计算出对虾等值的总产量,依此计算出系统的综合饵料系数,结果列入表9。
由表9数据可看出,该两系统只按对虾计算的饲料利用效率已达到了本行业的较好标准。考虑到投入的饲料也间接提供了贝类产量,所以以整系统总体计算,饲料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了。为了在经济上可比起见,统一按对虾的价格折合总产量,从计算结果可看出因同时养贝的关系两个系统的饲料效率分别提高了28%和38.7%。
表9 养殖系统的饲料利用效率
系统编号 等值对虾计的总产量(kg) 对虾总产量(kg) 只计对虾产量的饲料系数 按等值对虾计的总产量饲料系数 饲料效率因养贝的提高率(%)
1 16698.1 11972.5 1.20 0.863 28.0
2 24114.6 14758 1.22 0.748 38.7
2.4.2.2 输入N的有效利用率
系统N的输入(投饵、施肥和海水总氮含量),收获经济产品(对虾、缢蛏)氮的产出,依此计算出系统N的有效利用率,结果列于表10。
由表10数据可看出,系统N的有效利用率高达41~42%,这一结果明确地显示了该养殖模式较高的生态效率。
表10 系统输入N的有效利用率(Kg, %)
系统号 输入氮 收获产品输出氮 输入氮的有效利用率
海水 饲料 肥料 合计 对虾 贝类 合计
1 118.02 891.40 11.85 1002.12 307.80 102.97 410.77 41.00%
2 165.10 1097.20 19.97 1282.27 371.26 166.14 537.40 41.91%
注:按氮含量海水2.65 mg/L,收获的鲜虾2.58%,收获的鲜蛏0.86%计算。
3、技术特点及应用前景
3.1 本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率及其可行性
本养殖模式使循环水养殖在结构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简化,改进了养虾池护坡材料,因此造价较低,管理也较容易。其经济效率,无论从产量、成活率和饲料系数上看,还是从绝对利润(虾贝池总平均为5660元/ 亩)、利润率(平均为75.5%)和投入产出比(1.71)上看,都是上乘的。系统造价为6000元/ 亩,是传统循环水对虾养殖系统造价15000元/ 亩的40.0%,是对虾高位池养殖系统造价20000元/ 亩的30%左右。此外,这一模式在预防病毒性流行病方面,也是十分成功的(成功率为100%),这为在广大的沿海地区进行推广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也避免了当前盛行的内陆养虾的各种弊病。所以,总起来说此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2 本养殖模式的物质利用效率
养殖系统的物质利用效率可用养殖饲料转化率(FCR)和养殖系统的氮利用率表示。饲料转化率常用饲料系数表示,以对虾为主要养殖产品的生产系统中,对虾饲料系数就可表示物质利用效率;但除对虾之外,还有贝类等其他产品的生产系统中,可采用综合饲料系数表示物质利用效率。
对虾饲料系数 = 投入的饲料总量 / 对虾产量
综合饲料系数 = 投入的饲料总量 / 对虾产量+贝类折算产量= 对虾产量×对虾饲料系数 / 对虾产量+贝类折算产量(其中:贝类折算产量 = 贝类产量 /(对虾价格/贝类价格))
系统氮利用率 = 系统产出的总氮 / 系统投入的总氮= 对虾总氮+贝类总氮 / 饲料总氮+肥料总氮+养殖水总氮
本模式重视了净水池贝类的养殖,提高了净水池的直接生产作用,其中,贝类的产值平均占了虾贝总产值的33.62%,由于贝类的生产成本较低,其创利占总创利的比数平均为51.4%,将一般的循环水养虾为循环水虾—贝综合养殖,降低了系统的综合饲料系数(系统对虾饲料系数1.2,综合饲料系数0.8),提高了氮利用率(41%~42%),使系统具有较高的物质利用率和生态效率。
3.3 系统的水质净化作用和低污染
本养殖模式在养殖期间,池塘海水在系统内封闭循环运行,养虾池排出的水,经净水池内的贝类、微生物等净化后,再循环注入到养虾池内重复使用,养殖过程中不换水,只补充因蒸发或渗漏损失的水量,不向系统外排水,仅在对虾起捕后,才向系统外排一次水。在净化池、增氧机、水质改良剂和有益微生物等综合作用下,养殖过程中系统基本上都能保持良好而稳定的水质,整个过程基本做到零交换和零排放。
3.4 应用前景
以封闭式循环水虾—贝综合养殖为模式的对虾高效低污综合生态养殖技术,具有养殖设施结构简单、投资低、见效快、投入产出比高、低污染、高物质利用率、高生态效率、高效益、高成功率和易推广等特点,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编辑:邓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