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一、临床病理变化 鲟鱼发病后,吃食量急剧下降,日摄食量从发病前的每千克鱼摄食22克下降到8-10克(干重)。体外检查,病鱼腹部、嘴四周、眼睛、硬鳞基部出血,个别病鱼尾柄、硬鳞基部有突出体外的充血泡;肛门红肿;鳃颜色较淡,个别呈花斑状。剖检腹腔内有淡红色混浊腹水;肝肿大呈土黄色,剖面有肉眼可见之油珠,个别病鱼肝有灰白色点状弥散坏死病灶;肠系膜、脂肪组织、生殖腺及腹腔壁有出血斑点;多数病鱼肠内无食物,肠壁及中肠以后部位螺旋瓣充血,后肠充满泡沫状粘液物质。病鱼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敏感性大大降低,甚至失去反应,呼吸困难,浮在岸边水面不动,死前多发生阵发性狂游挣扎,最后衰竭而亡。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细菌学检查结果,可以判定这是一起由嗜水气单胞菌引发的鲟鱼败血症。
三、治疗措施及效果 由于病原体对水体的污染和鱼的感染都比较严重,因此,我们采取了换水消毒和内服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换水消毒 先用“克暴灵”全池泼洒消毒,剂量为25毫升/亩米,并同时消毒蓄水池;然后排水、注水。24小时后全场所有水体用0.1ppm呋喃唑酮消毒。3日后再消毒一次。
2、内服治疗 每100千克鱼每天用恩诺沙星2.0克拌饵,分四次投喂,6天为一个疗程。
3、治疗效果 喂药一个疗程,病情即得到控制,死亡停止,水面也不再有浮起的病鱼,食欲明显提高,从治疗前每千克鱼日摄食8克饲料提高到16克。随机抽检,鱼腹部、嘴四周、眼睛、硬鳞基部出血症状消失。
为了巩固疗效,彻底根治该病,以内服药为主进行了第二个疗程的治疗,并将恩诺沙星换成呋喃唑酮,剂量不变。第二个疗程结束,每千克鱼日摄食量增加到20克,食欲基本恢复正常。
四、小结与讨论
1、鲟鱼的商品养殖在国内刚刚起步,有关病害研究资料极少。据报道,曾在史氏鲟幼鱼(体重小于150克)中发现由气单胞菌引起的出血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发病迅猛,死亡率高。而600克以上鲟鱼发生大规模且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尚属首例,这提醒我们在鲟鱼集约化养殖生产中重视预防为主是极为重要的。
2、嗜水气单胞菌对鱼类的致病性一般认为是条件性的。在土池中饲养鲟鱼,如果经常更换饲料,换水措施不力,遇连绵阴雨天气时水质就易于恶化,鲟鱼易于感染而发病。虽然用药物能控制该病,但是经常用药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对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应着眼于平时的综合预防上,要保持水质的清洁,坚持定期换水,经常改良水质,同时加强科学饲养管理,投喂营养丰富的全价饲料,增强鱼体的抗病力。
采集:黄子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