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梭子蟹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经济价值高,且适应力强、生长快,已逐步成为沿海省份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浙江省自1996~1997年开始大规模开发海塘养殖业,目前梭子蟹单养及混养的面积约20万亩。山于苗种繁育技术的推广普及,解决了梭子蟹养殖的种源问题,可以预测在今后几年,梭子蟹养殖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然而与此同时,病害的发生率也随之而有所上升,病害问题成了梭子蟹养殖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且危害愈演愈烈,给浙江沿岸养殖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在2000年9月底以及2001年10月中下旬,在宁波,台州,舟山等地区发生了一种会导致肌肉腐化的暴发性蟹病,引起养殖梭子蟹的大规模死亡。该病具有感染迅速、流行面广、死亡率高等特点,发病高峰期集中在9~11月的育肥时期。在发病严重的地区,部分海塘养殖蟹成活率极低,且新建海塘死亡率普通偏高,甚至高于50%,损失十分严重。
这种病因地域或命名方式的不同而存在多种病名:如俗称的“豆浆病”、“腐水病”、也有人用发生在青蟹中的“白芒病”来命名,或称此病为梭子蟹弧菌病或细菌病。由于这种病症尚未见出现于其它蟹类中,是一种新出现的流行病,其病原、流行情况、病理变化和防治方法等还在研究中,命名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作的不便。鉴于该病的主要症状为蟹壳色变淡,步足肌肉呈乳白状,严重时乳化成白色液体,因而笔者暂命名为“梭子蟹肌肉乳化病”。
关于乳化病的致病原因,很有可能是由溶藻弧菌、假单胞菌、产黄杆菌等致病性菌引起;此外也有可能是纤毛虫等寄生虫;另外大规模的乳化病暴发也与环境剧变和管理不善密切相关。防治肌肉乳化病,首先应该弄清其病原及流行病学情况,建立快速诊断技术,方能对症下药,进行有效药物的筛选和防治工作;其次,加强种质的选优选育及完善海塘养殖管理工作也是势在必行。尤其是养殖管理方面,尽管梭子蟹属于适应性强的养殖品种,但仍存在有“易受惊躲闪、好斗好残食、蜕皮时期长、遇冷不进食、水质要求高”等不利于养殖管理的习性,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格外重视。特别是对容易导致蟹体损伤的环节,要加强技术改进。
建议预防措施:
一.消毒措施:
暂养蟹进池前可用1‰新洁尔灭消毒;蟹池水体用0.5~1×10-6土霉素或0.2×10-6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暂养池及用具的消毒可在暂养前用100×10-6漂白粉和高锰酸钾进行交替消毒洗刷12~24小时后,再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可有效预防疾病发生。
二.其他预防措施:
应适时换水和排污:育肥期间,要做好添换水和排污工作,并须确保供交换用海水的清净,夏天和冬天池水要深,因蜕皮时要消耗水中大量溶解氧,比平时耗氧高几倍,所以蜕皮时水质要特别新鲜。水质和水色与梭子蟹的病害防治有密切相关,水色过浑则容易导致病菌的大量发尘,而水色过清往往会助长了它们的相互残食,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因此,透明度最好能保持在30厘米左右。
运输过程的保护不周是暂养蟹在转塘后易受感染的一个主要原因。为提高暂养梭子蟹的成活率,运输时应避免损伤,或降温处理减少活动,适度捆绑,控制密度,还应采用新鲜、干燥、干净、无异味的辅助包装材料,合理安排好包装、运输时间。
在日常管理中应勤观察检测,检查池堤及防逃设施,及时修理,防止逃跑。在蜕皮处于“软蟹”阶段时,密度不宜过大以免加重相互残食。此外,要坚持定期监控海塘环境以及蟹的摄食和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以预防蟹病的发生。
南方渔网编辑:庞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