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抓好轮捕轮放,是充分发挥水体生产潜力,减少发病和泛池死鱼,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传统的轮捕因拉网和捡鱼的操作,引起鱼群伤亡并影响生长,一年只能轮捕3~4次,轮放1~2次。根据鱼类生长规律和市场供应情况,改进捕捞网具和生产作业方式,成功地解决了频繁捕鱼作业造成伤亡和影响生长的矛盾,为不同鱼池的多级轮养改为同一鱼池的多级轮养创造了条件。运用这种轮捕上市、分批套养的新型养殖方式,与传统的轮捕轮放相比,具有以下优势:一是生产力水平高。因为坚持每天捕鱼,整个饲养期能始终保持水体中鱼类的合理密度,既充分发挥了水体生产潜力,又不因密度过高抑制其生长。二是有利于生长和保持良好水质。在饲养期每天拉网,能起到减少鱼体粘液、增强鱼的活动力、减少疾病和促进食欲的作用,并有利于改善水质和防止泛池。三是养殖效益好。鲜鱼均衡上市,销售价格高,资金周转快。四是生产成本低。在同一鱼池中实行多级轮养,鱼池占用少,生产成本比常规多级轮养低37%~42%。具体作法如下。
1.轮捕方法
(1)捕捞对象。作为轮捕的主要对象是鲢、鳙鱼。鲢、鳙鱼属肥水性鱼类,载鱼量过大食料难以满足,而淡季上市便于销售。其次是草、鳊鱼,及时将达到上市规格的草、鳊鱼起捕,有利于留池小鱼的生长;还因减少了投饲量,能降低高温期泛池死鱼的风险,并可缓解饲养后期青饲料老化供不应求的矛盾。鲤、鲫鱼只要上网被捕起,就可上市。
(2)捕捞网具的改革。夏、秋季因水温较高,鱼类活动力强,耗氧量大,不耐长时间密集,生产过程中往往因操作缓慢或不慎引起鱼群大量伤亡。而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的关键是改革网具和作业方式,拉网网目根据上市鱼的规格而定,一般10~12厘米为宜,下纲沉子重量是常用网的70%~75%(即沉子重量以下纲不刮底泥为准)。拉网中部装上绳网或囊网,其网目与拉网一致或略大于拉网,这样能提高作业速度和捕捞效率,也不用捡鱼,可避免频繁作业对鱼体的伤害。
(3)捕捞时间的确定。在水温18℃以上,饲、肥投喂量较充足的情况下,每10000平方米放养鱼种150公斤的水面,经过60天饲养即可开始轮捕;放养量75公斤,70天开捕;50公斤的,90天开捕。如果鱼种投放规格较小,初期轮捕时达到上市规格的鱼较少,应适当降低规格捕出一部分上市,起间苗作用,以免出现密度过大影响生长或发病、泛池。捕鱼时间应选择在凌晨或黎明前进行,一是可及时将鱼货供应早市;二是此时水底层溶氧较低,鱼多聚集于中上层,便于捕捞。
(4)捕捞量的确定。捕捞量主要依据鱼类生长情况而定,其次是根据市场销售。在放养量较高而又实行强化喂养的鱼池,日捕捞上市量应保持每亩4~5公斤,一般精养鱼池每亩3~4公斤;常规养殖水面约2公斤。面积10亩左右的鱼池如不便每天拉网捕鱼,要间隔2~3天捕一次,起捕量为间隔期的累计日捕捞量。间隔时间不应超过5天。
2.鱼种套养(轮放)
经过轮捕以后,应及时套养鱼种,保持适宜密度,提高水体利用率。具体方法如下:
对冬季不干池连续养殖的高产水面,鱼种套养量为2.25~2.7尾/平方米。其中白鲢60%、花鲢20%、草鱼15%、鳊鱼5%。6~9月份每月套养一次,每次套养0.45~0.75尾/平方米。冬季干池的高产养殖水面或精养鱼池,套养量为1.2~1.5尾/平方米,白鲢75%、花鲢10%、草鱼15%。在7月中旬前分两次套养。一般鱼池其比例同干池水面,6月底7月初一次性投放。套养鱼种规格为:6月份应筛选较大的鱼种,其规格以150尾/千克为好;7月份100~120尾/千克;8~9月份为80~100尾千克。如果条件允许,规格可大一些。鱼种套养前一周及后两周的饲料投喂量应增加15%左右,避免争食降低幼鱼成活率。
采集: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