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海马(Hippocampus sp.)是一种海产经济鱼类,也是一种名贵中药材,素有“南方人参”之称,发展海马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海马生长快,繁殖力强,我国已在部分地区开展养殖,但养殖技术尚不成熟,而且病害发生较多,影响了人工养殖业的推广。现将海马人工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1 海马的养殖种类
海马在我国海区分布有6种:冠海马(H.coronatus)、刺海马(H.histrix)、大海马(Hkuda)、斑海马(H.trimaculatus)、日本海马(H.japonicus)、克氏海马(H.kelloggi)。除
了冠海马分布于黄渤海外,其余大多分布在我国的东海和南海。目前的养殖种类主要是大海马和斑海马。
2 种苗的采捕
种苗可以在大潮期间退潮时用一些小型网具采捕,如定置网、拖网等;也可以从人工育苗厂购进。运苗时根据路程远近、种苗多少分别采用空运、车运、船运等方法。运苗工具要轻便、清洁、无毒。可选用木桶、帆布桶、塑料袋或直接用船舱等容器。敞口的容器盛水2/3左右,并配备防溢设施。其中以塑料袋较为常用,袋中盛6成水,并按水体的4倍量进行充氧,扎紧袋口后,用纸箱包装。运输前不投饵,减少海马的排泄物,防止水体受到污染。袋中也可放一些清洁的丝状物,如海韭菜、尼龙丝等,以供海马栖息之用。运输时应尽量减少途中的振荡。若运苗时气温过高或过低,应采取防暑或保暖措施。
3 养殖场地选择和设施的准备
选择风浪小,水质清洁,位于中高潮带的海边建场。海区取水方便,海水比重1.005-1.027,其他理化因子均要适宜海马的生长。同时能保证饵料的供应,特别是天然活体饵料(如桡足类、小杂虾等)需来源广,数量多,种类多样。建场时还应考虑交通是否方便。目前海马养殖中采用了多种设施,如网箱、聚酯纤维水槽(2m x 3m x1.2m)、泥池、水泥池及家庭养殖中的水缸(1—2m3)等。用水泥池养殖海马是目前基本的生产方式。水泥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外水泥池应配备遮光设施,防止太阳曝晒引起水温骤升造成海马死亡。海马养成的水泥池规格一般面积5。20m2,深度1-1.2m,并合理设置进排水口和虹吸设施。
4 养殖管理
4.1 放苗 因幼苗对水温的变化比较敏感,从育苗池出来的苗种在放养室外水泥池前应“温苗”:将苗种连同苗袋放于水中静置1-3小时,待苗袋内外水温趋于平衡后,解开扎口,顺风放苗。放苗密度:体长4cm的幼苗一般每立方米放500尾;体长6cm的个体每立方米放苗300尾;性成熟后的个体投放密度以每立方米30-50尾为宜。放苗的同时池中泼洒(1-2)x10-6浓度的氯霉素或土霉素。
4.2 水质调控 养殖期间要求水温控制在,20-30℃;光照强度在3000—5000Lux;溶.
解氧含量在4mg/L以上;pH值7.0-8.5之间(偏碱性);透明度保持35cm左右;比重在1.005-1.027,其中幼苗期要求在1.008以上,养殖中海水比重最高在1.028以下。海马在水质变劣,如水温超过34℃、溶解氧含量降至3—2.5mg/L以下时会发出“咯咯”的声音,此时应注意理化因子的调控。另外,海马在受到敌害侵袭或摄食水面饵料时也会发声,须加以区分。
4.3 换水 换水时应保持水源清洁。目前普遍选用全换水,因此预备几个备水池很有必要。备水池的水温应与原池的水温相近,温差不得超过2℃。换水一般2天一次,夏季高温期间每天换水增至1—2次,并尽量选择在早上及傍晚时换水,以此控制水温不致过高。当遇到海马生活状态恶化;食欲减少、浮头、乱窜、发声、沉底或发生气鳔胀大、体生气泡等情况时,应立即换水,或搬迁抢救。在海区受到污染,雨季比重过低,或赤潮发生时,应减少换水量,但需及时将池底污物和排泄物吸出。在换水操作过程中,要轻、快,避免损伤海马。
4.4 饵料及投饵 一般以活体饵料为主,小甲壳动物也较常用,如挠足类、跳涟虫、糠
虾、钩虾、萤虾等。饵料要鲜活,大小适当。可在当地海区用抄网、推网或捞网进行捕捞,网
目根据海马不同发育阶段的口径大小而定。幼苗期选用100-120目,成鱼期可用20-40目。在活体饵料不足的情况下,也可用少量的鲜饵及冻制品经切碎后配合投喂。投饵次数一般幼苗期每天2—4次,幼鱼、成鱼期每天2-3次。投饵应在白天进行,因海马视力较差,光线过暗会影响其摄食。投饵量可根据体长来确定,见表1。但具体操作时还要根据海马摄食情况而定,以当天吃完为宜,以避免引起水质的恶化。
4.5 日常检查 养殖期间随时观察水质的变化和海马的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一旦发现病害,立即将病鱼捞出清除。因海马在高温、溶解氧不足、水质变劣、受敌害侵袭或摄食水面饵料时均会发声,应注意区分不同的状况和原因加以处理。每隔7—10天作一次生物学测定,并记录到养殖日志上。
5 常见病害的防治
海马养殖中,水质、水温、光线、比重及饵料等环境因子变化往往较大,海马由于不能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病害发生较多,尤其在产苗之后一个月的时间内,病害特别严重,死亡率较高,这成了推广海马养殖生产的一个主要障碍。因此,做好病害防治工作是海马养殖中的关键问题。
5.1 肠胃炎病 为常见病害,尤其是20天以内的海马幼苗最易感染,此外在幼鱼及成色阶段也有发现,且传染性强,死亡率高。5-10月为该病多发期。症状表现为海马离群缓游,不摄食,身体弯曲,腹部膨胀。严重时肛门松驰突出,轻压腹部有白色粘液从肛门流出。镜检观察可见胃肠内壁红肿发炎,并有白色泡沫状粘液。
预防方法:a.保持水质清洁,饵料新鲜,经常换水,并及时清除池底残饵粪便;b。养殖池和工具在每次使用前用高锰酸钾溶液(20—30)x10—6浓度或(100—200)x10—6浓度漂白粉彻底消毒;e.饵料投喂前控制投饵量,充分清洗干净,并在2x10-6浓度氯霉素或土霉素溶液中浸洗30min。成鱼阶 段用呋喃唑酮0.4g或磺胺脒0.5g研成粉末,加水120—150mL,放25g毛虾干浸泡半小时后投喂,每天喂2次,连续喂3-5天,每隔半月处理一次,可以起到明显的预防作用;d.每隔7天向培育水体泼洒2x10-6浓度痢特灵,或2×10-6浓度氯霉素、诺氟沙星、卡那小诺霉素等药剂。
发现肠胃炎病后,可采取以下方法治疗:a.用50x10-6浓度土霉素或40×10-6浓度青霉素、10x10-6浓度氯霉素浸浴病鱼30min,每天一次,连续3天;b.病情严重的用土霉素0.5g溶于10mL凉开水中,用经过消毒的磨平的注射针头,轻轻插入海马喉部到鳃盖部止(过深会触伤心脏),每尾海马每次注射灌药0.5mI,每天1次,连续5—7天,此法治愈率较高。
5.2 车轮虫病 主要为车轮虫寄生在海马鳃上引起,春秋季为发病高峰期。车轮虫数量
多,破坏鳃组织,使鳃组织腐烂,妨碍呼吸。
治疗方法有:a.用8x10-6浓度硫酸铜和10x10-6浓度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浴病鱼15min;
b.用0.7x10-6浓度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混合剂(5:2)全池泼洒。
5.3 肤毛病 由水螅(Bougainvilidae)或聚缩虫(Zoothamnium sp.)大量寄生而引起,养
殖各个阶段均有发现,危害较重。患病海马体表可见一层黄色或黄白色的肤毛。呈“毛毛虫”状。海马为了摆脱不停挣扎,游动受阻,影响索饵,直至体弱而死。防治可用1℃的甲醛海水溶液浸浴20-30分钟,24hr后检查,如寄生生物仍未脱落,再用同法处理。一般经过1—2次处理后即可去除。
5.4 胀鳔病 患病海马腹部腹胀,侧卧浮于水表,解剖可见鳔囊肿大,充满整个腹部。
主要发生在光照过强或短时期光照强度变化过大及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冬季发病率较高。平时应注意水质的变化,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晴天及时遮阴。防治可用上述注射灌药法,用土霉素和小苏打各一片(0.25g)研成粉状溶于10mL凉开水,每后海马灌0.5mL。
5.5 气泡病 发病时头吻部及全身皮肤或肠道生成气泡,海马漂浮于水面,影响运动、 摄食。一段时间后海马因呼吸受阻或饥饿而死亡。此病在光线过强,水体中浮游藻类生长过盛时较多见。藻类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气体在水中形成小气泡,吸附在海马的体表或被海马误认为食物吞入消化道,遂引起此病。对于该病应以防为主,保持水质清洁,经常换水,减少藻类繁生,并避免阳光直射。发病后可用经过消毒的长针刺破气泡放出气体,或用2.4‰的生石灰水浸浴10分钟,也可用1%-2%漂白粉液浸浴。
6 海马的收获
收获时间视个体大小而定,8—11月越冬期前是收获盛期。用网捕捉后先放在淡水中,杀死海马,再用水将体表灰黑色皮膜洗刷干净,晒干即可出售。如要贮存,需用纸封包,放在坛罐中密封贮藏,并定期取出晒潮,防止霉烂。
编辑:邓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