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疱疹病
[病原] 开始是某种过滤性病毒引起鳖患病,发生疱疹,继后疱疹溃破,引起伤口糜烂或溃疡,为细菌侵入打开了方便之门。于是,水中产气杆菌、葡萄球菌等病菌侵入体内,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导致菌血症,形成毒血症或败血症,出现全身症状,最后衰竭死亡。
[症状与诊断] 病鳖体质差,消瘦,反应迟钝。全身有明显的溃疡,溃疡面下陷,可达真皮甚至暴露出甲板。溃疡在分布上似有对称性,有些溃疡面上可见到痂,痂皮致密,呈褐色。腹部溃疡数量不多,以腹甲;边缘居多,大小如黄豆。背部溃疡形小量多,多见连成一片,密集于北部前中央处。死后腹部有红色出血点或斑块。解剖可见肝脾肿大、粘膜及消化道充血。
[流行与危害] 该病传染快,患病菌及死亡率均高。患病以幼鳖为主,流行季节为春天。
[预防与治疗]饲料中加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同时添加0.05%的盐酸吗啉脒胍(病毒灵)有一定的效果。
●腮腺炎病
腹中出现血斑,脖颈肿大
鳃腺灰白糜烂
腹腔积大量的血水
肝脏呈点状充血状
胃和肠有大块的淤血
肠道无血,肠粘膜坏死
[病原]目前尚未见有关该病病原的正式报道。从该病发病急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来看,极有可能是病毒引起的。
[症状与诊断] 发病早期,少数鳖背甲上有白斑症状出现,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患病鳖有的颈部肿大,全身浮肿,脏器出血,但体表光滑。有的则是腹甲上有出血斑。早期病鳖因水肿导致运动迟钝,常浮出水面沿着池壁缓缓独游,有时静卧于食台或晒背台上不动,不摄食。到发病后期还可见到口、鼻流血。解剖病鳖,可见两症状:一是鳃腺灰白糜烂,胃部和肠道有大块暗红色淤血。另一种是鳃腺糜烂程度较轻,呈红色,胃部和肠道呈纯白色的贫血状态,腹腔则积有大量的血水,肝呈点状充血。该病最显著的特征:一是脖颈肿大,但不发红;二是胃肠道有凝固的血块或毫无血色。
[流行与危害] 鳃腺炎病在甲鱼病害中,是危害最大、传染最猛烈、死亡最快的一种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是一种可怕的灾害性疾病。该病主要发生在稚、幼鳖生长期。流行季节为6月-9月。水温在25摄氏度-30摄氏度之间发病最为严重。
[预防与治疗] 腮腺炎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方法是隔离发病鳖,或将病鳖挑出后深埋或烧毁。养殖池可用50毫克/升-10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进行浸耀,两小时后换掉水,再用水体终浓度为2毫克/升的漂白粉或1毫克/升的强氯精遍洒。
●出血病
[病原]1984年川奇义一报道,将病鳖咽喉、肠、肝等组织磨碎,并经过细菌滤器的过滤,滤液接种健康鳖,被接种鳖发生了出血症状。因此,病毒可能是病原体。另外,他从病鳖体内也分离了毒性强的气单胞菌,经接种也引起了跟出血病相类似的病烃。因此,川奇义一认为,病毒可能为出血病的第一因素,气单胞菌为继发感染,使症状恶化。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鳖病病毒研究组张奇亚女士,1996年12月在福州全国第一次鳖病会议上报道,她们在出血鳖体内发现了病毒颗粒,但病毒的生物学我是否就是出血病的病原体尚需进一步研究。
[症状与诊断] 患出血病的鳖,死前口鼻流血,将躯体拿起时,头颈和四肢软弱下垂。解剖发现:鳃状组织出血糜烂,肠出血,肠粘膜败坏,肝肾均出血。最显著的特点是:腹腔充满极淡的粉红色血水,跳动的心室呈白色,腹甲部出现血斑或出血点,脖子不红肿。
[流行与危害] 不仅在日本流行该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一带也有流行。发病季节是5月-9月。1996年赵永朱报道,出血病以稚鳖的死亡率最高。
[预防与治疗] 发现病鳖后,立即与其他临近池隔离,病鳖在被隔离的池中治疗,死鳖深埋;改良水质,PH值保持在7.2以上,溶氧保持在每升水3毫克-4毫克;加强饲养管理,投喂30%的动物肝脏加强营养,增强病鳖的抗病力;注射土法疫苗,作好防疫工作;注意水体消毒,发病后第一天用 0.001%漂白粉,第二天用0.004%的生石灰,第三天用0.001%的高锰酸钾联合对水体消毒;抗菌素治疗继发感染病。
川奇义一主张用磺胺或抗菌素治疗并发病,认为对出血病的症状有缓解作用。用消红宝拌饲料治疗有一定效果。
●红斑病
[病原]病原体为红斑病病毒。
[症状与诊断] 鳖的背甲和腹甲出现不同程度红斑和糜烂。人工感染病例在接种3天后表现为反应迟钝,翻身困难;4天后其腹部皮肤出现明显充血;6天后腹甲出现红斑,中心开始出现糜烂;7天后症状加重。
肝明显肿胀、充血,呈土灰色。超薄片镜检发现肝细胞的细胞核明显肿胀,核孔扩大,内织网断裂,线粒体肿胀。
[流行与危害] 红斑病是鳖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近几年在江苏某引起鳖场间流行,有的地方发病率达10%-60%,个别鳖场达到80%以上。
[预防与治疗]无有效治疗办法。
●肤霉病
[病原]肤霉菌为淡水水域的常见菌,10 ℃~15℃生长良好,属藻类菌纲水霉科。我国常见的肤霉主要有水霉、绵霉和丝囊霉菌三属。菌丝为没有横隔的多核体,一端像根样附着于鳖体的操作处,分枝特别多,深入皮肤和肌肉称为内菌丝,它具有从鳖体吸收营养的功能。其他大部分菌丝体伸出在鳖体之外,称为外菌丝,可长达3厘米,形成肉眼能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
[症状与诊断] 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到病鳖有什么异样。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鳖体伤口侵入,向内外生长。受伤较深时,霉菌可向内深入肌肉,蔓延到组织细胞间隙,浸入的菌丝极度分枝。向体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故俗称“白毛病”。
[流行与危害] 肤霉病全年都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气温18摄氏度左右的梅雨季节为常见。
长肤霉的鳖消耗营养,运动受限,可使鳖生长缓慢。病鳖由于生长肤霉,为病毒和细菌侵入体内创造了条件,使鳖易患病毒和细菌性疾病。
[预防与治疗] 预防:当越冬鳖水温降到15℃~20℃时,用百万分之0.2孔雀石绿遍洒。早春鳖出水活动时,用百万分之0.5孔雀石绿遍洒。均不排水。 治疗:当鳖患肤霉病时,用百万分之二孔雀石绿遍洒,24小时排除池水;也可用亚甲蓝百万分之四到百万分之六浓度遍洒,如果未治愈,隔3日~4日再用上述浓度遍洒一次。中药五倍子煮汁、福尔马林、食盐水和小苏打均可防治该病。但需注意的是:鳖属狭盐性动物,采取食盐碱地或食盐碱地小苏打合剂防治鳖肤霉病时,要准确掌握使用浓度、浸泡时间和池水排除等问题。
●白斑病
背部和裙边出现白色块状病灶
[病原] 白斑病的病原为毛霉菌目、毛霉菌科、毛霉菌属的毛霉菌。
[症状与诊断] 这种霉菌寄生于鳖的皮肤上,鳖甲、四肢、颈部以及尾部等身体各部位的皮肤上都有寄生,患病后,鳖甲上均产生白斑状的病变,表皮坏死、变白、逐渐脱落。病鳖食欲减少,骚动不安,爱在晒台上停留。诊断此病,可将病鳖放在干净的水中浸泡观察,检查体表有无白斑状的病变,病变部位不突出而略呈凹陷。镜检可见菌丝体。培养特性:在真菌培养基30 ℃培养24小时可看到黑色的菌丝就可以确诊。
[流行与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稚、幼鳖阶段的鳖。此病传染快,死亡率高,感染率可达60%,死亡率一般在30%左右。白斑病一年四季都可流行,但以4月-6月和10月-11月最为严重。面驯养喂食后20-60天的稚鳖中发病率最高。水温波动大的加温养殖池所养的鳖也极易发生该病。
[预防与治疗] 尽量不要使鳖体受伤。收购、搬运、捕捉时,尽量仔细小心。
用生石灰彻底清池消毒,用量为0.015%~0.1%,可消灭水中的动孢子。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可有效预防此病的发生。
1%的呋喃唑酮(2002年国家已列为禁用药物,请勿使用。这里仅作为史料叙述)水溶液浸泡或用百万分之1.5的呋喃唑酮(2002年国家已列为禁用药物,请勿使用。这里仅作为史料叙述)全池遍洒。
用白斑泰2号遍洒有特效,浸泡24濒临,可杀死毛霉。
0.05%的食盐和0.05%的碳酸氢钠混合遍洒。
0.01%的福尔马林遍洒,必要时才用,一小时内排除换水。刚进池稚鳖用量减半。
0.001%的漂白粉与0.001%的高锰酸钾交替遍洒,每天一次。
日晒疗法:将病鳖放太阳下晒1小时,饲养水排除或留10厘米水,用0.02%生石灰清池消毒,可治愈白斑病。
生物防治:稚鳖入池前用百万分之五的尿素和百万分之十的过磷酸钙遍洒,加0.01%腐熟的经消毒的有机肥水,使池水培养成嫩绿色,可防止白斑病的发生。
南方渔网编辑:庞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