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冬前,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齐峰养殖场里仅2亩的鲇鱼池,共捕获成鱼1.05万公斤,创下高密度养鱼亩产万斤的全市最高纪录,仅此一项纯收入3万多元。彭峰茹高兴地说,是生态养殖法创出了高效益。
彭峰茹是通州区梨园镇小街村人,从小喜欢养鱼。十几年前,他在自己家庭院不足十平方米的小鱼池中开始养鱼。从书本资料到养殖实践,长时间对鲇鱼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进行研究。1995年,他听说村上30亩鱼池有人退租,他很快联系承包了下来。于是,他把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全部投入到养殖事业中,采取动植物套养,既在有限的面积上增加收入,又发挥物种间互相利用,降低养殖成本。
在养殖场里,他分池养殖着鲇鱼、鲤鱼等,并种上茭白、莲藕。一方面能吸收水中有害气体调整水质,还能培养水中的浮游生物,增加鱼的天然饲料。各个池塘间的边角地,他养起猪、牛、羊等,并把它们的粪便发酵集中装入沼气池,再把沼气水放入鱼池中培养浮游生物,再次增加鱼的活口饲料。去年开春,他从湖南省购进2万尾革胡子鲇鱼苗,象往常一样套上茭白和莲藕,并精心饲养。根据天气变化调温增氧,根据生育阶段防疫,调整饲料配方。结果鲇鱼长势喜人,个体重量平均都在1.5公斤以上,最重的达到3.8公斤,总产值相当于常规养殖的5倍。
编辑:邓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