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黄条鰤(Seriolaaureovittata(TemmincketSchlegel),隶属鲹科鱼类,分布于北太平洋,中国仅产于黄海与渤海,是中上层暖温性洄游鱼类,被认为是目前生长最快的鱼类之一。黄条鰤体稍侧扁,呈纺锤形,自吻端经眼径直达尾柄处有一明显黄色纵带。该鱼个体大,肉味鲜美,是鲜食水产制品的上等原料,也是中国重要的出口水产品种。为增加浙江省的海水养殖品种,促进浙江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笔者于2002年7月进行了黄条鰤引种饲养试验,就黄条鰤苗种运输成活率与运输水温、装运密度、运输时间等有关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试验时间为7月5~11日,试验地点(运输起讫地)为辽宁省大连市——浙江省舟山市水产研究所岙山养殖试验基地。
1.2 试验用鱼
黄条鰤苗种是在黄海北部辽宁省大连市海洋岛附近海域捞捕的天然苗种,平均体长6.4cm,平均体重3.4g。选择健壮活泼的个体,先暂养于当地海水网箱中,然后用船运至大连,继续暂养于网箱中。此间停止投饵以“消肚”。
1.3 运输工具和方法
运输工具为透明聚乙烯双层塑料袋(厚0.15mm),规格40cm×50cm×30cm。运输前先装入预备用水(1/4),然后将鱼装入,挤空袋中空气,充入氧气,用橡皮筋束紧袋口。然后将塑料袋装入泡沫箱中,再放入冰块降温,外包纸箱。开始运输前将水温降至23℃,于7月5日和11日先后从大连周嘴子机场空运至宁波,再用汽车运至舟山市水产研究所岙山养殖试验基地。到达目的地后,将塑料袋放入准备好的室内水泥池水中,浸泡十几分钟待袋内外温差逐渐缩小后再将鱼放入池中。运输成活率以苗种放入养殖池4h后的成活数量计。
1.4 水温及密度试验
本试验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温度和密度梯度,以确定最佳运输成活率。
温度(50尾/袋)设计为(℃):7~9;12~14;15~18;20~23;26~28。
密度(温度15℃)设计为(尾/袋):20;30;35;40;45;50;60;70;80。
2 结果
运输历时10h后将黄条鰤苗种放入养殖试验基地面积为12m2的室内水泥池内。试验合计运输黄条鰤1155尾,入池后成活312尾,成活率27.0%。
3 讨论
必须全面考虑运输前、运输过程中以及运输后可能影响成活率的因子,并根据黄条鰤自身和运输的要求及时采取措施,以提高成活率。影响运输成活率的主要因子有:苗种的体质、水温、水质、装运密度、运输时间及运输管理等。
3.1 运输前的准备
为防止包装和运输过程中鱼体处于不适的环境,因剧烈活动而受伤,大量分泌粘液和排泄物或吐出食物,使细菌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溶氧并污染水质使鱼体受到感染,装运前应停止投饵,通过暂养使鱼种“消肚”——排出粪便清空肠道,从而避免或减轻运输途中水质的污染和恶化,为鱼种创造优质水体环境,提高运输成活率。
运输时强烈和长时间的摆动会破坏鱼的神经系统,使之呈麻痹状态,失去正常的活动能力,侧卧或侧游在水面。通常大个体对振动的反应较小个体强,因此,运输时要选择个体大小合适的苗种。
运输前做好与航空公司和地面的货运联系工作,保证运输的顺畅。
3.2 选择健壮的苗种,是保证运输成活率的基础
黄条鰤性急躁,受惊后跳跃或激烈挣扎,体力消耗大且容易受伤。受伤鱼及体质弱的鱼难以适应运输途中的水质环境及剧烈颠簸,亚健康鱼也极易死亡。体质健壮的苗种,对不良环境的适应力强,运输成活率高。暂养期过长会使幼鱼体质虚弱,运输成活率低。为保证幼鱼的体质,一般暂养时间不宜超过4~5d。
3.3 水温是影响运输成活率的主要环境因子
水的溶氧量及溶解的速率与水的温度成反比,水温越低,溶氧量越高,溶氧的速率越快,但鱼种的耗氧率却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耗氧率加快的结果是代谢物(CO2、粪便、氨等)相应增加,导致微生物对这些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加快,使运输水体质量变差。水温高,鱼种活动频繁,运输过程中往往出现跳跃、剧烈挣扎和冲撞现象,既消耗体力又易受伤。水温越高对安全运输越不利,降低水温往往是运输成功的技术关键。但运输水温过低,鱼体容易冻伤,甚至冻死。运输过程中水温的急剧变化或者运输开始时装鱼或运输结束后放养时的温差过大,都会对运输成活率带来不良影响。
本次试验共设计了5个运输温度段(运输密度为50尾/袋),水温7~9℃时,黄条鰤苗种运输成活率仅1%;水温在12~14℃时,运输成活率为43%;水温在15~18℃时,运输成活率为81%;水温在20~23℃时,黄条鰤运输成活率为32%;24℃和26~28℃时,运输成活率仅2%。因此,水温15~18℃是黄条鰤苗种运输的最佳温度,运输成活率最高。
3.4 合理的运输密度
运输密度是决定运输成活率的另一关键因素。密度低,运输成活率高,但增加了工作量及运输成本;密度高,运输成活率低甚至会导致运输失败。因此,运输苗种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最合理、经济的运输密度。
本试验在取得最佳运输水温(15~18℃)时,设计了20、30、35、40、45、50、60、70、80尾/袋9个密度梯度。从图2可以看出:运输密度在20尾/袋时,运输成活率为100%,黄条鰤苗种全部存活;运输密度在30尾/袋时,运输成活率为88%;运输密度在40尾/袋时,运输成活率为88%;运输密度在50尾/袋时,运输成活率为76%;运输密度在60尾/袋时,运输成活率为43%;运输密度在70尾/袋时,运输成活率为23%;运输密度在80尾/袋时,运输成活率仅11%。由此可见,在最佳运输水温15~18℃时,黄条鰤苗种合理的运输密度为40~50尾/袋。
除了考虑适宜的运输温度和合理的运输密度外,目前业内有人正在试验利用麻醉剂运输苗种,以降低其代谢水平,提高运输密度,降低运输成本。但是,同一种麻醉剂对于不同种类的鱼,其麻醉效果不尽相同,而不同种类的麻醉剂以及同一种麻醉剂的不同使用剂量,其麻醉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同时,运输水温和密度对麻醉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时间和苗种数量有限,本次试验没有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有关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编辑:王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