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采用投喂药饵的方法防治鱼病具有针对性强、操作简便、效果好等特点,近年来,随着颗粒饲料投喂技术在渔业中的普及和一系列新型渔用药物的开发应用,进一步拓宽了药饵的应用空间。但是,在生产实际中,由于许多渔民朋友没有掌握使用药饵的科学方法,防治鱼病的效果不理想或者无效,既造成药物浪费又贻误病情。以下就如何科学使用药饵进行一些探讨。
一、药物的选择
1.对症用药原则 鱼类的致病因子很多,鱼病多种多样,如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病、营养性疾病、环境不良引起的疾病等,而任何一种药物都不可能包医百病,因此,鱼体发病后应首先进行科学地诊断,只有待确诊后才能针对不同的病因、病症而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2.安全有效原则 病情确诊后,有条件者可以通过药物的药敏试验准确筛选药物;无条件进行药敏试验时,要尽可能选择疗效高、毒副作用小、抗药性弱的药物进行治疗。禁止使用残留大、对人体健康有严重损伤的药物,如氯霉素、呋喃唑酮等;最好使用动物专用抗菌素,如氟苯尼考等。
3.绿色与环保原则 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要求的提高,水产品用药的残留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健康养殖势在必行,中草药和生物制剂因对鱼类和环境无毒、无害而将受到青睐。实践证明,许多中草药对鱼类的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有很好的疗效,如用三黄粉防治细菌性疾病,用大黄、板兰根、莲翘、艾叶、甘草等防治病毒性疾病,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EM、PSB(光合细菌)、YPS(脂多糖)等增强鱼体免疫力及对营养的消化吸收能力,近而从根本上达到防治鱼病的目的,等等。
二、用药量的确定
1.确定用药量的依据 每种内服药物在其说明书中均对投药标准量有所表述,多用两种方法表示其预防和治疗量,但在生产实际中,养殖模式、养殖水平及养殖条件等千差万别,导致投饵率有所不同,而在确定用药量上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对鱼类来说,根据养殖水体内鱼体重量计算用药量应是比较准确的,鱼体的总重量应根据投放鱼体数量、鱼体平均体重、死亡鱼体数量及投饵率等进行推算,其中,鱼体的,总重量要尽量计算准确,凡是能够摄食到药饵的鱼类均应计算在内,如在主养团头鲂的水体中混养有鲫鱼,当团头鲂发病需要投喂药饵时,应将水体中的鲫鱼也计算在鱼体总重量中。
2.药物在饲料中的添加比例投药标准量、日投饵率、药物在饲料中的添加率三者间的关系为:每日投药标准量(mg/kg鱼体)二日投饵率×药物在饲料中的添加率×10E6×k,其中,10E6指药物单位(mg)与鱼体体重单位(kg)的换算比例;k为变化系数,指每日药饵的投喂次数与每日饲料投喂次数之比。为了使药物在鱼体内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以在首次剂量给予负荷剂量,一般情况下,首次剂量可按常量加倍。
三、药饵的制作
1.最好制成颗粒药饵。颗粒药饵具有制作方便,易于贮存、运输和投喂等优点。
2.确保药物与饲料均匀混合。由于药物的使用量一般都很小,为了确保鱼类能够吃到足量而不过量的药物,在制作药饵时应尽量将药物与饲料混合均匀。首先,对使用的饲料原料应进行粉碎处理,原料越细越好;如果添加的药物较粗或者是片剂,也应对药物进行粉碎处理。其次,药物应进行预混,然后逐步与饲料原料进行梯级混合,直至与全部原料进行混合。
3.确保药饵在水体中的稳定性。如果药饵在水体中的稳定性较差,药饵入水后即很快散开,则病鱼就吃不到足够数量的药物,也就达不到防治鱼病的目的。一般速食性鱼类如鲤鱼、草鱼等要求较低,药饵有10分钟左右的耐水性即可;但慢食性动物如虾、蟹等则要求很高,药饵最好在水体中能保持30分钟以上。
4.当使用商品饲料或者添加的药物不耐高温时,可采用“喷洒法”或者“包衣法”来制作药饵。喷洒法是将药物溶于饲料总量3%左右的水或者植物油(鱼油)中,然后再均匀地喷洒到颗粒饲料表面上,晾干后即可投喂。投喂这种药饵时要尽量缩短饲料在水体中的停留时间,以免损失药效。包衣法是把药物混于饲料总量10%~15%、经冷却后的面糊中,然后与颗粒饲料均匀拌和,使药物包粘在颗粒饲料的表面,形成“包衣”,待晾干后进行投喂。
四、采用科学的投喂方法
1。药饵投喂时间宜早不宜迟。鱼体随着病情的加重,食欲逐渐下降,使用药饵的效果会大大降低,因此,一旦病情得到确诊,应立即投喂药饵进行治疗。
2.药饵投喂量宜少不宜多。药饵在饲料中的浓度越高,饲料量越少,投饵率越低,则药效越好乙因此,每天投喂的药饵量宁少勿多,一般每次投喂量以鱼体30分钟左右吃完为宜,如果鱼体1小时还未吃完,则说明投喂量过多。
3.药饵投喂次数以每日2次~3次为宜。 对那些半衰期短、消除快的药物,给药次数可多一些,对那些消除慢的药物则每日投喂1次即可。对鱼类来说,空腹投喂药饵的效果会更好。因此,应选择一日中鱼类摄食量最大的时间投喂药饵,并在此时间之前停止投喂饲料1次,可以增加鱼类的饥饿感,增强鱼体对药饵的摄食。
4.确保足够的疗程。 在投喂药饵时,应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药物选择合适的疗程,一般1个疗程为3天~7天。对毒性大的药物,如某些抗寄生虫药物,在短时间内只能用药1次~2次,再重复给药需要间隔数日、数周,甚至更长时间。
5.投喂方式宜选择人工投喂而不宜选择机械投喂,投喂药饵的速度应较正常情况下的投喂速度稍慢。
五、增强药饵防治鱼病效果的配套措施
1.投喂药饵应与水体消毒相结合。实践证明,采取内外相结合的方法防治鱼病,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投喂药饵应与水质改良相结合。采用注排水,开动增氧机增氧,泼洒生石灰、光合细菌等措施,既:可增加水体溶解氧,降低氨态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减少水体中有害细菌数量,又可增加鱼类的摄食量,增强药饵的使用效果。
3.增强药饵的适口性。在制作药饵时,应尽量选择无异味或异味较小的药物,使用鱼类喜欢摄食的饲料原料,以增强药饵的适口性、和鱼类的食欲。
六、使用药饵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应准确计算用药量、药饵的投喂量,确保用药安全。
2.不能凭主观臆断而随意停药或更换药物。药物从摄入到发挥疗效均有一个过程,一般以投药3天~5天鱼类的摄食量和死亡量作为判断药效的标准,鱼类死亡量减少、摄食量增加说明药物有效。否则,应分析原因,考虑重新诊治,更换药物。
3.定期预防、集中治疗,不能长期投喂抗菌药物。一方面,长期投喂抗菌药物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另一方面,药物对鱼体的内脏器官和自身免疫功能可产生较大的损害,因此,生产实际中应遵循定期预防、集中治疗的原则,预防鱼病时,每隔15天左右用药1次。
4.应该交叉使用药物。为了减少病原菌对药物的抗药性,最好选择2种以上的,且结构、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药物交替使用,始终保持药物有较高的疗效。
5.当鱼类肝、肾功能严重受损时,应适当减少投药次数和药物用量。
6.合理联合用药,注意配伍禁忌。当需要使用2种以上药物时,要确保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联合的药物愈多,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如果对药物的配伍禁忌不熟悉,尽量不要联合用药。
采集: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