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随着池塘精养水平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密度越来越高,饲料使用量也越来越大,导致水质环境和养殖鱼类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病害。现将笔者近期在养殖区调查发现的三种异常情况进行剖析,并提出处理建议,供养殖者参考。
1 鱼类肝胆综合症
1.1症状 该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胆肿大和变色。发病初期,肝脏略肿大,轻微贫血,色略淡;胆囊色较暗,略显绿色。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大1倍以上,肝色逐渐变黄发白,或呈斑块状黄红白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花肝”,有的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绿肝”,有的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1~2倍,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或变黄变白直到无色,重者胆囊充血发红,并使胆汁也成红色。严重时常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
1.2 原因 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强化投饲、乱用药物、维生素缺乏、饲料酸败变质,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等,都可能对鱼类肝脏造成损害。另外,当水中氨氮浓度含量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物难以正常排泄,蓄积在血液之中,也易引起此病的发生。
1.3 处理方法 ①科学选饵、投喂。选择营养丰富而全面、品质优良的饲料,防止饲料变质,特别是脂肪变性;坚持“四定” 投饵法,切忌过量投喂。②正确用药。不要在饲料中添加对鱼类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喹乙醇、呋喃类、磺胺类等,不用副作用大、残留高、尤其是国家禁用的鱼药,如溴氯菊酯、敌百虫、敌杀死、林丹等。③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甜菜碱、氯化胆碱、肉毒碱、甲硫氨酸、磷元素等;也可在饲料中添加鱼用应激宁或牛、猪等动物的肝脏粉。④查明原因,对症治疗。发生此病后,首先要加强水质管理,调节好水质,同时可用保肝泰、肝胃散、氟苯尼考、利肝素等按商品说明书内服,1天1次,连喂3~5天,也可用当归、板蓝根等中草药内服。
2 肠道寄生虫疾病
2.1 症状 鱼体被少量寄生虫感染时,症状一般不显,但摄食量有所减少;一旦严重感染,病鱼鳃瓣苍白色,腹部肿大,体色发黑,食欲不振,游动缓慢,解剖肠道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可见大、小寄生虫。鱼类主要肠道寄生虫有球虫、微孢子虫、头槽绦虫、舌状绦虫、长棘吻虫等。
2.2 病因 精养鱼池在定期采取杀虫、消毒等防措病施,一般不经常发生体表寄生虫疾病,但往往容易忽视肠道寄生虫疾病的预防;另外,近年来保护鸟类措施得力,其数量得以恢复,因鸟是许多肠道寄生虫(如舌状绦虫等)的终寄主,也是肠道寄生虫增多的一个原因。
2.3 处理方法 ①苗种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可预防各种肠道寄生虫。②用鱼虫克星、孢子虫克星按投饵量的0.5%~1.0%与面粉或其它粘合剂混合制成药饵,每天1~2次,连喂3~6天。④用草人、鞭炮等吓赶鸥鸟。
3 藻类引起的中毒
3.1 症状 常在鱼池下风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翠绿色的“水花”,有些地方称“湖靛”、“铜锈水”等 。
3.2 原因 这种“水花” 的形成,是精养(高密度)池塘因大量投饵,鱼类的排泄物较多等,如果水质控制不当,往往出现蓝藻(铜绿微囊藻和水花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蓝藻生长适宜水温是28~32℃,pH值为8~9.5。
3.3危害 如果蓝藻生长过盛,池水中每升水含有50万个群体时,就可以使鱼类死亡;当水中溶氧不足时,就很快导致蓝藻大量死亡,藻体死亡后蛋白质容易分解,产生大量的有毒羟胺、硫化氢,引起鱼类中毒死亡。
3.4 处理方法 ①经常加注清水,注意调节好水质,可控制藻类的繁殖。②进入高温季节,要控制池水中的氨氮含量,可定期用EM菌、光合细菌等处理池水。③在池塘下风水面泼洒硫酸铜液,杀灭蓝藻。④用0.7ppm的硫酸铜全池泼洒,但要注意观察鱼类反应,发现不适,随时采取加水、增氧等抢救措施,否则不宜使用。
编辑:王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