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敌百虫(C4H8O4Cl3P)属有机磷酯类化合物,在鱼病防治中具有高效、低毒、残留量少、残留时间较短等优点。从六十年代替代高效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六六六”以来,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鱼体内外寄生的吸虫、线虫、棘头虫,以及危害鱼苗、鱼卵的枝角类、挠足类、蚌钩介幼虫和水娱蚣等均有良好的疗效,可以说为渔业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长期、反复使用敌百虫,大多数寄生虫已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近年来敌百虫的使用浓度是一升再升,引起养殖鱼类中毒的事件是时有发生。为了安全合理的使用敌百虫这一传统药物,本文对敌百虫的毒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合理使用敌百虫的有效措施。
1.敌百虫的毒理与毒性
1.1敌百虫的毒理
敌百虫对水生动物的杀灭作用是由于它的水解产物敌敌畏所致,这是胆碱酯酶抑制剂,使胆碱酯酶活性受到抑制,从而失去水解破坏乙酸胆碱的能力,进而使鱼类、昆虫、甲壳类神经失常中毒死亡。资料表明,鱼类长期接触低浓度的敌百虫,不但直接抑制体内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且还会损害肝、肾及体内细胞的遗传物质。因而敌百虫在养鱼生产上使用的安全问题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因为该药在活体内具有烷化效应,将在细胞内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上进行烷基化,使染色体变异,诱发畸形,导致突变的作用。此外,敌百虫还能使鱼体的周围神经系统麻痹,发生迟发性神经病变。
2.2敌百虫对水生动物的毒性
关于敌百虫对水生动物的毒性,国内外已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为敌百虫的科学、合理使用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一般情况下,敌百虫对温水性有鳞鱼类的毒性最低,对三角帆蚌的毒性较低,对虾类等甲壳动物的毒性最大。
2.敌百虫的合理应用
2.1寄生虫抗药性及应对措施
2.1.1寄生虫对敌百虫的抗药性
由于长期、反复使用敌百虫,大多数寄生虫已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抗药性的产生是由于施用药物后,病虫种群中的不敏感个体在中毒后只发生麻痹,会复苏过来并继续生存、繁殖,其所繁殖的后代基本上也是不敏感的,因而使不敏感的个体逐渐形成优势而产生不敏感的种群,即称抗药性种群。抗药性种群的形成也就意味着该病虫已产生抗药性,使施药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对于一年内发生多世代的病虫,如中华鳋、锚头鳋、指环虫、三代虫等表现尤为明显。对此也有人试着采用加大剂量或增加施药率的办法解决。由于鱼类对敌百虫的反应较弱,草、鲢、鲤鱼96小时敌百虫半致死浓度为80, 79, 146毫克/升。因此即使大剂量(1- 2毫克/升)使用敌百虫也不会使养殖鱼类死亡。近年来防治寄生虫性鱼病均采用含90%以上的敌百虫晶体,比60年代用2.5%粉剂敌百虫的实用有效量增加了20多倍,有的已超过30多倍,但是也只能得到短暂的效果,而且药量必须逐步增加,否则无效。这样的施药结果,使病虫的残存不敏感个体数量减少了,但这些个体的耐药力更强。它们繁殖的后代所形成的群体具有更强的抗药性,最终使该药物无效。
2.1.2应对措施
为了减少和避免寄生虫对敌百虫抗性的产生,提高敌百虫在安全浓度范围内的使用效果,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轮换用药 防治寄生虫性鱼病,不要长期单用敌百虫一种药物,以便切断病原体抗药性种群的形成。
(2)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不仅能起到兼治病虫害、增加药效、降低成本,并且还有明显克服和抑制抗药性发展的作用。如:90%晶体敌百虫和硫酸亚铁合剂(0.5:0.2)0.25ppm防治鲢中华鳋与鲺的并发;90%晶体敌百虫和面碱合剂(1:0.6) 0.25ppm可杀灭三代虫、指环虫。
(3)对敌百虫进行增效 为增强敌百虫的药效,降低寄生虫对其抗药性,除严格掌握对症用药和认真用药外,合理配伍增效剂也是提高疗效的途径之一。姜礼燔等(1996)就分别在无锡、常州、顺德、洛阳、吉林市等一些渔区采用PHC增效过的敌百虫进行了寄生虫性鱼病的防治,取得良好的中试效果。
2.2敌百虫的合理应用
在鱼病防治过程中如何合理使用敌百虫,是渔业生产中普遍关心的问题。敌百虫的合理使用主要注意如下几点。
(1)使用敌百虫防治寄生虫性鱼病,应依病原体对象及水质pH值不同而适当调整施药量,在水体pH值为6.5-7时可略增加施药量,pH值在8-9时可减少用药量。
(2)为提高鱼病防治效果,减少抗药性,应轮换使用药物。
(3)施用敌百虫时,不得加入碱性物质或使用碱水洗涤,以防止形成毒性更大的甲氧基二氯乙烯磷酸物质,避免畜类及鱼类中毒。
(4)敌百虫原药带酸性,洒药时最好不用金属容器,以免腐蚀;如用金属喷雾器,使用后,必须及时用清水洗净。
编辑:龙斌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