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斑点叉尾鮰,又名沟鲶,原产于美洲,主要分布于北美洲。我国于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首次从美国引进,并于1987年首次获得人工繁殖成功。随着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近来鱼病频繁发生,从病毒感染到寄生虫的侵袭均可造成批量死亡,给不少养殖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在江西开展了斑点叉尾鮰的鱼病调查,并结合养殖区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几种常见疾病主要防治技术,以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一、肠道败血病
1、病因:由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
2、症状:慢性感染显著症状是位于两眼之间的头顶中部被腐蚀成一个洞,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mm~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深入到肌肉。在10天~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侵入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气体。死亡的病鱼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
3、流行情况:主要发生在春秋季,夏冬季也偶有发生,发病适宜温度22℃~28℃。
4、防治方法:(1)池塘养殖要清除淤泥,并用生石灰彻底消毒;鱼体下箱前必须用600mg/LPV碘溶液药浴20分钟;在发病季节,要定期用稳定性二氧化氯(浓度为0.4mg/L)或PV碘溶液(浓度为1mg/L)全池泼洒;(2)大黄、黄芩、黄柏三种中草药按5∶2∶3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混合均匀投喂,每天1次,连续5天~6天。
二、柱形病(腐皮病)
1、病因:由柱状屈挠杆菌、产气肠杆菌或黄杆菌感染引起。
2、症状:病状通常发生在鳃部,但也可以发生在体部、头部、鳍条或口腔里。病原侵入上述组织后产生病变,体表出现灰白色溃疡甚至表皮被破坏,暴露出肌肉和骨骼。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3、流行情况:多发于晚春和初秋,流行季节为4月~10月份。
4、防治方法:(1)预防措施对于外部感染,可用0.2mg/L~0.3mg/L稳定性二氧化氯全池泼洒。内部感染可用盐酸土霉素55mg/kg~70mg/kg伴饵投喂,连续7天~10天;或者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每千克鱼体重注射用量为2万~4万国际单位。
三、腹水病
1、病因:由嗜水性单胞菌感染引起。
2、症状:病鱼表现为体表充血、出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剖检见肝脏、脾脏、肾脏等肿大,或有坏死,胆囊肿大,胆汁黑色,肠壁薄,腹腔内积有大量淡红色腹水。
3、流行情况:多发生6月~10月份。
4、防治方法:(1)每天用盐酸土霉素55mg/kg~70mg/kg伴饵投喂,连续7天~10天;(2)注射或浸泡病原菌灭活后研制成的疫苗,防治率可达70%以上。
四、烂尾病
1、病因:由嗜纤维菌或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2、症状:主要表现为鱼的尾鳍从变白逐步发展到全部断裂,尾部的粘液脱落,肌肉红肿,尾柄处皮肤腐烂,严重时露出骨骼,可发生死亡。
3、流行情况:该病流行于5月~6月份和10月~11月份;当水温在18℃~21℃和26℃~29℃时易发此病。
4、防治方法:(1)用五倍子1.5mg/L~2mg/L煎水全池泼洒可预防此病;(2)大黄、黄芩、黄柏按5∶3∶2的比例混合煮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次。
五、水霉病
1、病因:病原为水霉菌或绵霉菌感染引起。
2、症状:鱼体受伤是发病的诱因,捕捞、运输、体表寄生虫侵袭和越冬时冻伤等均可导致发病。肉眼可见病鱼体表绵毛状菌丝,似灰白色绵毛,故也称白毛病,病鱼体表粘液增多,焦躁与迟钝,食欲减退,最后消瘦死亡。鱼卵也很容易感染成霉卵,而且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及其它细菌的侵入,可导致大批鱼卵的死亡。
3、流行情况:多发生在水温较低的冬天或早春,水温25℃以上较少发病。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受伤的苗种、成鱼。
4、防治方法:(1)小心操作,避免损伤鱼体皮肤;(2)鱼种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洗浴5分钟或用1%食盐溶液浸泡病鱼12小时,可预防该病的发生。(3)用食盐与小苏打合剂(1∶1)8ppm全池泼洒,连续3天,每天换水1/3左右;(4)对于鱼卵,可使用福尔马林100mg/L浸泡5分钟或者50mg/L高锰酸钾药浴30秒,注意马上注入新水。
六、小瓜虫病
1、病因: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
2、症状:感染小瓜虫的病鱼体表尤其背部形成许多小白点,小白点为虫体刺激病鱼上皮细胞分泌而成的囊泡。大量虫体于鳃部寄生时,鳃表面粘液大量增生、脱落,受细菌感染而发生斜鳃,易并发丝状细菌感染,病鱼体弱,于水面缓游或附于固着物,一旦受其它应激,易暴发批量死亡。镜检鳃丝和皮肤粘液,可见大量小瓜虫。
3、流行情况:流行于秋末和初春,水温15℃~25℃是其暴发性致病的最适水温。
4、防治方法:(1)发现病鱼及时捞出,用200mg/L~300mg/L福尔马林溶液浸洗30分钟对病鱼隔离治疗,并对水体用生石灰彻底消毒;(2)先将生姜捣烂,加入辣椒粉,混合后煮沸,全池泼洒,用量为3g/kg鱼体重,对小瓜虫病有一定的疗效。
七、车轮虫病
1、病因:由车轮虫寄生引起。
2、症状:车轮虫寄生于皮肤、鳍和鳃等与水接触的组织表面,但是主要寄生部位是鳃。感染车轮虫的病鱼,体色发黑,摄食不良,体质瘦弱,游动缓慢。有时可见体表发白或淤血,鳃上粘液分泌多,有局部变白的现象。鳃上皮组织增生,鳃丝肿胀或遭受破坏等,大量寄生会严重影响鳃的呼吸作用,使鱼窒息死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
3、流行情况:该病流行于5月~8月份。
4、防治方法:(1)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2)苦楝树枝叶煮汁泼酒,用量为15kg/亩~25kg/亩,或把其浸泡在池塘中,7天~10天更换1次。
八、粘孢子虫病
1、病因:由粘孢子虫寄生引起。
2、症状:发病初期,该寄生虫一般寄生鱼体的鳃或体表上,可在鱼体表形成芝麻大小的白色点状胞囊,但寄生在鳃丝上的一般不形成胞囊,呈弥散状分布。当粘孢子虫寄生在鱼体表时,鱼体有不安状,在水中挣扎或在水面急游打转呈抽搐状。粘孢子虫还可以侵袭鱼体的肝脏、肾、肠粘膜等器官,从而引起鱼体出现腹水和鳍条出血等外部症状,但在体内不形成胞囊。镜检白色点状胞囊,可见大量粘孢子虫。
3、流行情况:在水温8℃~25℃,7月~10月份在网箱养殖中常见。
4、防治方法: (1)定期清洗网箱,保持箱内外水体的通透性,鱼体下箱前必须用600mg/LPV碘溶液药浴20分钟;(2)在网箱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病死鱼不要随意乱扔,要挖坑深埋,以杜绝病原传播。
南方渔网编辑;黄子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