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一、亲的选择和培育
野生或是人工养成的乌鳢都可以作为亲鱼,而从自然界用网具捕获的健壮野生的最好,作为亲鱼忌用钩钓。亲鱼规格以1~1.25千克/尾、2冬龄以上为好,这种规格亲鱼性成熟较早,怀卵量大,受精率、孵化率高,培育成幼鱼的生命力也强。亲鱼也不宜过大,一股乌鳢4冬龄以后繁殖能力下降,催产效果较差。
在亲鱼培育时应注意饲料中充足的蛋白质及其营养全面平衡,采用加快乌鳢性腺转期发育的措施,可促进乌鳢性腺成熟,这些措施包括在亲鱼培育期间定期冲水刺激、强化投喂、提高培育水温等。另外也应注意雌雄亲祟鱼的配合,如果发情配对时雌雄亲鱼规格大小悬殊,也不能正常交配受精,应选择大小差不多的雌雄亲鱼。
二、催产和受精
乌鳢雄鱼在争夺配偶时会发生争斗,致使相互干扰影响产卵和受精,同时也容易造成鱼体受伤。生产实践证明,采用小水体互相分割,让每对乌鳢亲鱼在这类隔开的小水体中交配产卵比多对亲鱼在较大水体中交配产卵的效果要好。同时,亲鱼进入产卵池后应保持遮光、安静,否则亲鱼见光受惊会窜跳而碰伤。
乌鳢是成熟卵分批产出的类型,如果催产时经两次注射催产剂仍有部分未产或尚未产完的,可作第三次注射:同时,可在第二次注射时,用未经催情注射交配的雄鱼进行催情交配或在雄鱼缺少时,将原来的雄鱼再行注射催情,可获较丰富的精液而提高受精率。
三、孵化管理
1.及时清除死卵、死苗。乌鳢卵内具油滴,当卵和胚胎破裂时,会将油滴释出到水中,使水面形成一薄 层油膜而造成“油封”,导致水体中缺氧所以必须及时将这些死卵、死胚胎和死苗清除,能否及时清除将直接影响孵化率。在作清除工作时,只能用盘、碗等光滑器皿,而不能用网兜,以免弄破卵粒。
2.保持水质清新,防止缺氧。孵化水体缺氧主要是水体中有机物过多、使用地下水未经曝气、孵化密度过大等原因。孵化用水中宜含有适量浮游植物,使水体保持嫩绿色为好,并及时清除孵化过程产生的有机污物。止水式孵化池,每天换水1/3—1/2,但应注意换水最好采用边排边进,并保持原水位,水流速度宜缓,以防冲击受精卵。值得注意的是,当开始孵出阶段不宜过多换水,以避免温差大而使鱼苗得病。一般孵出之后的当天换水量按照60%一70%,第二天到第五天换水量80%来掌握。
3。控制水霉病。催产工作尽量选在水霉病发病相对低时的晴天进行;孵化用水采用具一定浮游植物、呈浅绿色的水体,但预先应滤除剑水蚤等敌害。为预防
计,孵化用水使用前2叫、时预先用0.1克/米3水体左右的亚甲基蓝处理,孵化到出膜前再施用2次亚甲基蓝(浓度较第一次略低),及时清除未受精卵和死亡胚胎。
四、分阶段育种,提高苗种成活率
乌鳢苗种培育往往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将鱼苗放养小土池,直至鱼种养成:二是分鱼苗、鱼种两个阶段进行培育。两种方法里,第一种方法虽然设施简单,资
金、劳力投入少,但成活率低,适于小规模养殖。第二种方法可根据鱼苗、鱼种发育阶段、食性和对环境要求不同分别培育,成活率高,适于大规模培育鱼种。
五、孵化后的驯养
刚孵出的仔鱼个体发育尚不完全,即使长至8毫米左右开始集群觅食时也比四大家鱼苗幼弱得多,该阶段管理难度较大,很容易遭水流、水的晃动、风浪等原因粘到水草、池边、筛网上遭受伤害,同时,该阶段鱼苗具有集群沿池边巡游习性,还喜集群在水中的悬浮物、漂浮物,如水草、树叶、长满水霉的未受精卵块上而引起窒息死亡。所以孵出的仔苗宜留在原孵化设施中进一步驯养,从身体为黑色、墨绿色的“黑仔”驯养至分散活动的、身体呈黄棕色转变的黄仔期之前,这时鱼苗能在水体中上下自主游动,捕食能力增强,再扩大水体培育可提高成活率。
六、防止集群缺氧
色苗孵出后1~7天期间有极强的集聚栖息习性,同时该阶段作为活饵的“红虫”也集群,加上水体中孵化和排泄废物较多,很容易造成局部缺氧,所以应及时用适当工具驱散集群,但需注意动作要轻,不能粘附损伤色苗。该阶段还需加强清污,保持水流通畅。
七、肥水下塘
生产实践证明,采用肥水下塘使鱼苗集群现象大为减少,成活率较高。培育池塘水质时宜使水体中轮虫密度达到5000~10000个/升。可用玻璃试管取样1毫升池水,对着光线观察,如看到大约有10个移动白点,即轮虫密度达到了要求。还可观察鱼苗胃中是否有食物,而推知鱼苗摄食是否正常。
八、适时充分投喂
乌鳢苗最适的开口饲料是个体小的浮游动物轮虫,随鱼苗长大便能摄食较大的枝角类、桡足类浮游动物丁。所以,在乌鳢苗发育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提供上述动物性饵料能明显提高前期苗种的成活率。
一般鱼苗在3厘米以下时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刚下池时每万尾每天投喂约0.2~0.3千克活的浮游动物,并根据气温、水质、气候和鱼苗实际摄食量作调整,既要使鱼苗足食,又要防止浮游动物过量争氧。当鱼苗达2厘米时,除投喂活的浮游动物之外,还应增喂预先准备好的死浮游动物,每万尾鱼苗增加0.5千克,每隔5天再增喂0.3~0.5千克。如果浮游动物不够,要加干酵母、鱼糜作补充。鱼苗开口摄食约在出膜第4-5天,此时捞来投喂的浮游动物宜经60目网片过滤,要是从污水中捞来的则应在用清水滤出的滤液中暂养0.5小时后再投喂。开始投喂时每4小时投喂一次,3—4天后6小时一次,随鱼长大便不需过滤,按每天三次投喂。约经2周培育便可投喂切碎的丝蚯蚓、切碎的鱼肉、虾等。当长到6—10厘米时可作为小规格鱼种放养,这时可投喂小鱼块逐步过滤为整条小杂鱼。若要对乌鳢进行配合饲料驯饵,则宜在2厘米体长前逐步进行,过晚驯饵一般难以达到理想的生长效果。投喂方式可在水面下20厘米处设食台和在食台上挂袋方式进行。
九、预防病害
在捞除卵膜后可适当用药物防病,如用一次福尔马林,浓度为15毫升/米3;换入的新水预先应在贮水池中用生石灰15~25克/米3等消毒,待药效消失后再使用;用于育苗池的水预先培育成嫩绿色后再使用;每隔10—15天施用一次有益微生物制剂;若用网箱培育时定期刷洗网箱以保持水流畅通,网箱外四周种植浮性水草,一方面可净化水质,又可保护网箱防止风浪直接冲击。
十、及时分养
当驯化培育鱼苗长至1.2一1.5厘米,体色从头部开始转为棕黄色时便应及时过筛分养。之后,从2厘米左右体长至3~4厘米体长的夏花之间也需经过2~3次过筛分养,再继续培育成10厘米左右鱼种,这种方法培育成活率较高。分养操作应带水过筛,按规格大小分养。一般在10米2培育池中培育体长3厘米、5厘米和7厘米鱼种的放养密度参考数分别为每平方100尾、50尾和20尾;20米2培育池培育10厘米、15厘米体长鱼种参考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分别为10尾和5尾。
南方渔网编辑:黄子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