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那是2亿年前的一个夜晚。那时的月亮比现在皎洁,那时的海水比现在蔚蓝。一只孤独的母贝好奇地浮上水面,享受着旷世的宁静。有风吹过,一粒砂飞进张开了壳的贝体内,在柔软的肉质和砂的砥砺中,贝不断地分泌液体,包裹沙粒,以期医治巨大的疼痛--珍珠,就这样形成了。在人类发现之前的漫长岁月里,贝类以恒常的姿势,重复着这个美与痛的故事,纵使珠遗沧海,也平静地守护着这个惊人的秘密。遥想这样的场景并非空穴来风,澳洲和美国的地质学家最近发现,在距今约2亿年前,就有了珍珠这种生命体,他们在石灰岩中发现了珍珠的化石标本,经考证,确定其生存年代是三叠纪,这些珍珠残骸的碎片是有叠状鳞片的痕迹。
人类发现和利用的珍珠是在将近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佩带磨制光滑、钻孔、刻纹的骨器和石灰质装饰品。贾兰坡先生在他的《"北京人"故居》中这样写道:"装饰品中有钻孔的小砾石,钻孔的石珠,采孔的狐和獾或鹿的犬齿、刻沟的骨管、穿孔的海蚶壳和钻孔的青鱼眼上骨等,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可以想象,那些穿孔的石灰质装饰物,就是贝蚌等软体类动物体内的珍珠。
纯粹以科学的精神考察珍珠,它是90%的碳酸钙,如同钻石仅仅是坚硬的碳物质;钻石因为坚硬和恒久而赋予了"忠贞爱情"的人文特质,珍珠却因为孕育过程的磨难与沧桑而赋予了高贵的品质,成为权力、富贵和美丽的象征。
事实上,在史前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实在无法明了一只平凡的蚌片内竟内藏着如斯完美的宝物。从远古神话到传说,珍珠一直被认为是诸神送给大地的礼物,被人类图腾般地膜拜。
《圣经》开篇"创世纪"中记载;从伊甸园流出的比逊河,有珍珠和玛瑙。《法华经》、《阿弥陀经》记载,珍珠是"佛家七宝"之一,古印度人相信,珍珠是由诸神将晨曦的露水幻化而成,罗马人则将珍珠的诞生与美神维纳斯联系在一起,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维纳斯诞生》就描绘了珍珠形成的神话故事:女神维纳斯随着一扇张开的巨贝徐徐浮出海面,睁开惺忪的双眼,纤腰垂摆,弹落的水滴,成为粒粒无瑕的珍珠。在遥远的欧洲,这样一则关于珍珠起源的传说更是妇孺皆知:美人鱼因为见不到心爱的人,每天在大海的礁石上临风而泣,泪滴落在海里,被母蚌轻轻接住,天使之泪遂成珍珠。
远古的图腾活动早已淹灭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些流传下来的屡经后世增删的神话、传奇唯一传达出了远古人们的美丽追求和渴望。
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目光停留在公元前4000年的《海史·后记》上的那句话:"禹帝定南海鱼草、珠玑大贝"为贡品。在那个洪荒年代。诸暨是大禹治水过程中频繁出入的一个地方:诸暨--珠玑,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巧合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断,诸暨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产珠地区!
这不由让人联到著名作家张抗抗不久前一篇诸暨印象的文章--《诸暨珠玑》,在作家眼里,对诸暨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西施和珍珠,张抗抗把诸暨、珠玑,西施、珍珠用文字的针线串成精致的项链,用唯美的笔墨展示了西施,珍珠沧桑而又光彩灼目的美的历程。康德说过,美是感性和理性,形式和内容,真与善,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且不论珍珠之于经济的意义,仅从美学的意义上看,一座城市,因为四处散发的珠光宝气,将会给人何等奇异的审美意象啊!并且,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
是的,在其后的战国春秋里,关于西施和珍珠的华美传说正缓缓拉开帷幕……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