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南方渔网讯 物丰价廉全国闻名的武汉鱼市,近来连续七个多月行情看涨———武汉水资源丰富,鱼多且便宜。有时候,一些鱼种的价格甚至赶不上藜蒿、娃娃菜等时令蔬菜,让外地尤其是北方消费者艳羡不已。多年来,江城市民对此习以为常。
今年,鱼市俏了。
“鱼价普遍比往年高了一倍,而且上涨持续周期很长,最近七八个月来,每天都在一点点的涨。”广埠屯农贸市场鱼摊摊主朱某昨日介绍。他常年在这个市场贩卖鲫鱼、草鱼等大路鱼种,感受真切。
市农业局水产处的一份价格调查显示:1.5公斤以上的花鲢,批发价卖到了一公斤8元;0.4公斤以上的鲫鱼,单价达到11元;2.5公斤以上的草鱼,卖到了7元一公斤。市场价平均比批发价高1—2元。上述价格,比去年同期均高出1倍多。
鱼价持续上涨,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
“买一斤鲫鱼,还不如买一斤排骨回去煨汤!”在武商量贩水果湖店,家庭主妇王某面对居高不下的鱼价喃喃自语。
朱老板说:“原来肉贵鱼贱,顾客流向是朝鱼来;现在肉鱼价格相当,买肉的顾客多了。”
鱼价上涨,原因何在?
武汉市水产专家黄海波、毛汉奇分析,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上浮,是该市鱼价上涨的主要拉动力。
去年9月,全国粮棉油价格逐渐上浮,肉、禽、蛋等随着涨价。“鱼和肉蛋等食品一样,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它们之间也互为替代品,当其他农产品涨价时,人们就会转向消费更多的鲜鱼。这种‘转向’持续过久后,需求积累。而供应量是一定的,鱼价势必攀升。”
据介绍,相对粮棉油价格,该市鱼价曾迟滞三个月,到春节前夕,终于“支持不住”,跟着上扬。
往年,渔农为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往往将本该在春季起塘的鱼,留到夏秋养得更肥,再卖高价,俗称“压塘”。年初旺热的市场行情,刺激养鱼农户改变传统习惯,纷纷起塘上市,造成目前鱼品供应不如往年此时丰裕,鱼价一涨再涨。
专家认为,起初的鱼价上涨,是由于需求增多;后来的鱼价再涨,则是由于鱼品资源出现了真正的供应不足。渔民长年形成的“冬至起塘、春季压塘”上市规律被打乱,反过来又影响了市场价格。
鱼价上涨还有一个原因:鱼市长期处于“微利”状态,部分农户养鱼积极性受挫,鱼产量有所下降。
据有关部门调查,该市鱼价自1995年以来一直呈现下滑趋势,养鱼不赚钱,一发鱼病或遭天灾农户就要亏本,这已成为江城渔业的特有现象。江夏梁子湖一家渔业公司的老总告诉记者,前几年鱼价低得不正常,“鱼贱伤农”,再加上成本上涨,武汉周边不少渔农不再养鱼,也令鱼市出现供不应求,武汉渔业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下降。
毛汉奇介绍,另外两个“巧合”因素,也助推了鱼价上涨。
上半年全国发生“禽流感”,武汉市民对鸡鸭等家禽的消费减少,各色鱼类一度成为鸡鸭的“替代食品”,鱼类消费非正常增加,供应更紧。
另一个因素是我市鱼类加工企业增多,与消费者争夺鲜鱼资源。据了解,武汉市鱼类加工企业已从去年的11家增加到目前的16家,处理鲜鱼量今年预计将突破1万吨。
农业和农产品市场专家评说,应当辨证看待“鱼价上涨”。涨价对养鱼农户是“利好”,对消费者也不全是“利空”。市场“看不见的手”,正在用价格杠杆提高渔农的生产积极性,增加鱼品供应。一旦新的起捞、上市期到来,鲜鱼大量进城,鱼市价格必然重新定位。
既医“鱼贱伤农”又疗鱼价飙高
专家“药方”:培育龙头企业
如何改善武汉鱼市供应,既不让“鱼贱伤农”,又避免鱼价持续飙高?市农业管理部门专家“开药方”:提高我市鱼类养殖水平,深化调整养殖结构,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
据了解,针对今年鱼价上涨态势,我市上半年已超常规完成放养水面156万亩,比上年增加1.5%。共投放鱼种近7万吨,其中大规格鱼种6万吨,缩短了鱼苗成长周期,提高了成活率。同时引进高科技,成功繁育鱼苗75亿尾,强化了我市鱼类供应链。
水产专家毛汉奇认为,养殖水平是稳定鱼市的根本。小部分农民退出鱼类养殖不要紧,关键是提高单位水面的产出量和鱼类品质。我市在这方面的潜力还相当大。“挖潜的关键,是培育市场中坚企业。”
目前,我市鱼类生产,主要还是千家万户的原始养殖模式,不适应现代农产品市场。专家指出,培育出较大规模的生产销售一条龙企业,让这些企业依据市场行情调节生产和上市周期,有利于市场供应均衡、价格理性。
据悉,该市现有鱼类加工企业16家,平均每家实际年加工能力不足1000吨,一般没有自己的养殖基地。市农业部门最近提出,扶持建成至少一家万吨级以上的龙头企业,拉动养殖规模,形成调蓄市场供需的强大能力,应对市场波动。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