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据从有关方面获悉,近年来,广东省汕头市积极发展海藻与贝类混养,使海藻贝类养殖业形成全国少见的海洋生态链的新模式,引起国内专家的重视和赞誉。据介绍,汕头市率先在国内发展海藻与贝类混养实现一举两得,不仅可以推动海水养殖等海洋经济发展,提高养殖效益,而且对修复海洋生态、防止赤潮污染危害有着积极意义。有专家认为,自1999年以来,赤潮为何没有进犯汕头地区海域,这与当地发展海藻贝类混养消化海水污染有着莫大关系。
据介绍,汕头市辖区内有海洋功能区域105万km2,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很大的潜力,更是发展海水养殖业的优良场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有关科技与渔业部门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渔民在沿海放养优良海藻龙须菜和紫菜、江篱等海藻类,并适当与贝类太平洋牡蛎混养。目前藻类养殖已发展了几个养殖基地和片区,其中仅南澳岛就发展有近2万亩龙须莱养殖基地,汕头市澄海区莱芜至南澳县一带发展有5000多亩紫菜养殖基地,另外还有汕头市濠江区的江篱养殖片区,并形成牛田洋的河口生态模式等。经有关科研人员发现,由于海藻对海水具有的天然净化作用,使养殖区出水池的水质明显得到改善。例如南澳岛的渔民尝试采用龙须菜和太平洋牡蛎进行“间插式”混养,既养藻类又养贝类,这样不仅能合理利用养殖场地,而且既能为渔民增加创收机会,又相当于在大海中建成一个巨型的 “污水处理厂”,有效净化海水污染,从而保证养殖丰产。
海藻与贝类混养之所以等于在海中建成天然的“污水处理厂”,据专家研究介绍,其原因主要是:在海洋中放养生长的藻类,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消化海水饱含的碳、氮、磷、硫等物质,而贝类在食用海水营养的同时吞食一些小藻,并不停地消耗溶解养分,因而维持了海洋生态环境。像江篱等海藻类可吸收海水中的有害元素,从而明显改善水质,解决海水富营养化问题,从而对防御自然灾害——赤潮进犯起到应有作用。专家称,在国内其他沿海地区赤潮都与海水养殖相伴相生。而汕头市沿海1998年曾发生一次赤潮,但自1999年从外地引进龙须菜养殖之后,附近海域就没有出现过赤潮,这都是海洋藻类养殖的作用和功劳。
发展海藻贝类混养,不仅可防赤潮“进犯”,而且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据介绍,汕头市沿海发展的海藻与贝类混养品种主要有近年新引进的龙须菜以及紫菜、江篱等,贝类主要为太平洋牡蛎、紫菜、江篱。太平洋牡蛎人们比较熟识,但发展引进新品种龙须菜还鲜为人知。据专家介绍,龙须菜是江篱属的一种,是一种温带性红藻,近年引进试养成功后便积极发展养殖,其中仅南澳岛就发展有近2万亩,光放养这一品种就解决了5000个渔民的上岸就业问题,每年可带来两三千万元的经济效益。龙须菜的含胶量是目前已知可养江篱属中最高的一种。它既是制造琼脂(又名琼胶)的原料,又可以作为鲍鱼养殖的优质饲料和人类的绿色保健食品。同时,通过龙须菜等的栽培,还能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有害物质氮、磷、二氧化碳等,并能释放大量氧气,净化海区环境,防御和减缓赤潮的发生。据研究表明,龙须菜在浅海鱼类和贝类养殖系统中还具有生物修复作用,加上近年由于福建、广东等地沿海名贵鲍鱼养殖大幅扩展,而且珠三角等地厂家对琼脂需求量猛增,致使龙须菜需求量亦猛增,导致其身价大涨。前些年每公斤龙须菜干品市场价只有0.6元-1.6元,而今每公斤干菜已升到8元左右,比去年涨了一倍以上。专家还认为,目前国外正在开发利用从海藻中提炼天然生物活性物质,作为抗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药物,而海藻类还含有许多一般植物没有的物质,所以龙须菜、江蓠等经深加工后可广泛用于食品、医药、纺织和化工等行业,故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发展藻类养殖大有可为。
编辑:王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