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全国最大 技术含量全国最高 建设档次全国一流即墨:崛起高新海洋生物技术创新基地
日前,一种适合北方沿海地区养殖的优质鱼类苗种——大西洋牙鲆在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即墨市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繁育成功。大西洋牙鲆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生长快,产量高,预计明年10月份就可走上市民餐桌。2002年起,青岛市提出全力将此基地建成“规模全国最大,技术含量全国最高,建设档次全国一流”的高新海洋生物技术创新基地。现在,这里由一片乱海滩变成了国家级产业化示范基地,成为青岛沿海渔业发展的新亮点。
合力联动,打造沿海渔民增收加速器
水产苗种生产是一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科技产业。培育高技术优良海水养殖种苗,对于科学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水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青岛作为山东省沿海大市,每年要用数亿元资金到外地采购海水苗种。从根本上解决市场需求与优良水产种苗严重缺乏的矛盾,成为沿海渔民的迫切要求。青岛作为海洋科技城,集中了全国近70%的海洋渔业科研力量,如何使海洋渔业科研成果通过产业化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
青岛市按照政府搭建平台、骨干企业参与、科研院所唱戏的总体思路,将科研院所的人才、科技优势与企业的市场运作和经营管理优势强强结合,组织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三高大菱鲆研究所有限公司、青岛长生中科水产饲料有限公司和即墨市政府,按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共同投资建设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基地总体规划面积1500亩,计划总投资3亿元,其中一期工程占地600亩。基地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集科学研究、水产种苗繁育、水产养殖、海洋药物及海洋食品加工、水产饲料加工、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化示范基地。
政策扶持,建设现代高效渔业产业龙头
为加快基地建设,青岛和即墨两级政府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在资金和用地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在项目用地方面,即墨市政府出资征地230亩,供参与项目建设的各科研院所免费使用50年;在资金扶持方面,青岛市政府每年扶持800万元,连给三年,供四家科研院所无偿使用,同时国家发改委支持800万元、农业部支持15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即墨市政府投资1800余万元,将水、电、路、通讯、宽带和有线电视等配套管线等通至基地;在环境建设方面,投资600余万元栽植各类绿化苗木30多万株;在税收与金融扶持政策方面,对参建单位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和渔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相关的农林特产税,进口自用的生产资料、科研设备设施、亲体种苗等,按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给予减免税优惠;在基地管理方面,青岛市政府成立基地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统一协调。即墨市政府专门成立基地管委会,对基地规划和建设进行管理,实行全程办事代理服务制度,对包括用地手续、基建手续等进行全程办理。基地自2002年初开工建设至去年年底,完成建设投资1.9亿元,各类土建工程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形成养殖和育苗水体50000立方米。目前,生产车间全部开始投入苗种培育养殖科研与生产,实验大楼、办公大楼和专家公寓等全部投入使用。
成果转化,彰显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生命力
中华鲟、三倍体扇贝、杂交鲍、“黄海一号”中国明对虾、大菱鲆、大西洋牙鲆、条斑星鲽、美洲黑石斑、半滑舌鳎、“荣福”海带等11个名优特品种,先后由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所、三高公司、省所引进基地,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鱼类中华鲟经过一年多的工厂化养殖,最大个体重量已达25公斤。在基地建设初期,青岛、即墨两级政府和参与基地建设的中国科学研究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签定一系列高新技术转让协议,作为基地核心技术进行产业化应用,并与他们合作进行水产种苗高科技培育技术成果转化。鼓励要求各科研院所在建设任务结束后,立即进行技术应用和苗种生产。目前,大菱鲆引种和苗种生产技术研究及养殖专有技术、海水养殖动物多倍体育种育苗和性控技术研究、海水增养殖生物优良种质和抗病技术、耐高温海带良种选育技术、河鲀毒素提取技术、鱼类微囊饲料生产技术、高密度无菌生物饵料生产技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生产技术等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也由各参建单位开始实施,已达到预期效果。
基地承担的国家优良海水养殖种苗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的验收,2005年10月已全面投产。农业部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即墨基地列为国家海水养殖遗传育种中心。基地拥有海洋科技研究技术人员300余人,基地的科学试验场所完善,科研设备先进,具备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的软硬件条件,可为各家科研院、所的1000名本科生、200名硕士生、100名博士生的培训及50位专家教授的科研提供平台。
基地建设至今,已累计培育半滑舌鳎、大西洋牙鲆、海参、杂交鲍、美洲黑石斑、大菱鲆、贝类等各类优良水产苗种180多亿单位,生产“海森特”、“海佳特”、“金海利海”等各类优质渔用饲料23000吨。目前,基地已形成年培育各类优质苗种30亿单位,年产优质渔用饲料10000吨的生产能力,带动国内大型水产养殖公司52家,养殖户2100余户,辐射区养殖面积达到80000余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65亿元,促进了青岛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海水养殖苗种培育及健康养殖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化进程。基地的建设和生产运营,解决了水产养殖病害严重、稳定性差、良种覆盖率低的突出问题,提高了沿海渔民的养殖效益,带动了即墨海水养殖业上规模、上档次,全面提升了即墨养殖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资源共享,创建经济发展的双赢机制
该基地由五家科研院所共同建设,彼此相对独立运转,这对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不利。为促进基地更高水平地和谐发展,即墨市从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努力:
一是加强机制创新。按照“存量所有、增量共享”和“总体规划、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原则,探索建立基地运行的良性机制,促进数据平台、重点实验仪器设备、重要基础设施的共享,同时建立面向国内外的开放机制,充分发挥基地整体效应,最终形成集水产种苗、养殖、鱼类微囊饲料生产、高密度无菌生物饵料生产、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生产、休闲渔业、技术培训等产学研为一体的产业化示范平台。
二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苗种。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坚持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水产苗种质量,从源头上保证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以“绿色革命”应对“绿色壁垒”,提高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促进高效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高标准、高起点地规划建设二期工程,为基地打造更大的发展平台。在完善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做好基地二期工程的规划与实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同时,采取因地制宜、多元投入的原则,加大自筹资金力度,吸引国内外资金,增加水产科研资金投入,提高基地自身发展的能力,逐步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目前,即墨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正在成为青岛市、山东乃至全国海洋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省的新亮点,昭示了通过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沿海水产养殖增效、渔民增收的广阔前景。仅2006年,该基地就接待国外渔业考察团13批次,接待外宾260余人,其中副议长级以上外国领导人5人,接待国内考察团30余批,共400余人。2007年基地管委多次迎接国家、省委省政府、青岛市委市政府等领导和国家部、委、办、局的领导以及国内外著名科学家莅临基地视察指导和参观考察,接待国内外参观考察团40余批,约计600多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激发各科研院所以基地为载体,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把先进的科技成果最先应用于基地生产,使优秀的科技人才在此集中,以科技和产业优势带动沿海养殖业的发展,促进渔民增收,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南方渔网编辑:柳凡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海洋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