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本网2003/9/15讯 渔民自捕的鲜活水产品直接从海上拿到国际市场去卖,被称之为国际鲜销业。由于目前国际鲜销业管理不规范,国家有关部门一纸“封杀令”停止了对此行业的一切审批,执证从事此行业的船只逐年减少,国际鲜销业也因此渐成颓势,然而国际需求依然旺盛,于是又出现鲜销船数量增加而无法从事此项业务甚至非法从业的现象。
在山东省,国际鲜销业始于1989年,到1996年达到了鼎盛期,全省鲜销船达243艘,占全国鲜销船总数的87%,年平均运销国际市场达2000多航次,出口创汇上亿美元,成为山东渔业经济国际化的支柱产业。然而,到了2003年,全国从事国际鲜销业的船只锐减到170艘,山东虽然仍居全国半壁江山的位置,但也只剩下80多艘,其余的以更少的数量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渔船数量减少在直接影响企业效益的同时,还导致我国鲜销出口创汇额的大幅下滑。
旧日的“海上金桥”
据了解,国际鲜销渔业形成前,渔民主要以冷冻原料鱼为主,而冷冻原料鱼由于质量差、卖价低没有形成出口规模。为此,渔民创出了一套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利用水产捕捞船和运销船,既生产又运销,渔民们称之为赶“国际大集”。
由于山东国际鲜销业的发展迅猛,其鲜销船数量、运销量、创汇和利润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也是山东打造“海上山东”的一个例证。
然而,近年来山东国际鲜销业却出现了连年下滑现象。目前山东的鲜销渔船只剩下了80多艘,国际鲜销的出口额也在逐年下降,目前只有过去的三分之一,“海上金桥”的美称正在悄然生变。
“山东鲜销业的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山东省国际鲜销渔业协会的孙主任说,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鲜销船运量大幅度降低,由于海上捕捞业不景气而大马力渔船滞港现象突出;二是由于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实施,我国大马力渔业捕捞船作业海域减少三分之一;三是运输主要品种马鲛鱼资源减少,鲜销运输业呈萎缩趋势;四是由于拿不到批文,从事该行业的运销船能出国的越来越少,如山东荣成的马山渔业公司以前有8条运销船,而现在连一条也没有了;五是日本渔业市场每天卸船量多少不等,多时达到13条,少时只有一条,而船多船少两者相比鱼价相差一半,遇到船少的时候鲜销船不得不做亏本生意;六是日本围网渔船马鲛鱼卸港量对中国鲜销业的影响也很大,只要日方当天在日本市场上卸货量大,中方鱼的价格就大幅下跌。
在众多的滑坡原因当中,渔民们认为,只有“拿不到批文”这一条是人为造成的,也是可以尽快能够解决的。照渔民们的说法,真的是审批部门有意给海鲜出口设置“关卡”吗?其实,在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该行业的审批部门也有自己的苦衷。
鲜销行业太混乱
为什么对申报的渔船迟迟不批相关手续,在审批方面国家有哪些具体规定。对此,有关部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答得十分谨慎。
“鲜销行业太乱了。”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目前渔业存在不景气,现有的批准的渔船数量完全可以满足海产品运输的需要。在一些地方,个别出境渔船由于效益不好,到了外国港口偷盗、运私现象也很严重,经常引起我国驻外使馆的一些不满,对此国家有关领导也很重视,要求审批部门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因此,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2001年8月正式下文,暂停办理渔业船舶国际鲜销资格的审批工作,同时研究重新制订管理办法。
但是记者得到证实的确切消息,鲜销船新的审批管理办法在“停办令”宣布的2年后仍没出台,也就是说,有关这项业务政策和管理办法目前仍处于空白状态,如果“停办令”得以认真执行的话,两年内不可能新增一条渔船从事该项业务。
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早在几年前,鲜销船的管理部门也存在过一些管理混乱的情况。由于鲜销船的特殊性,尽管与国家交通部门的运输船建造规范以及船员发证完全不同,但是由于业务相近,农业部与交通部两家部门对此还是有过管理权之争。最终的结果是,1989年7月经国务院有关会议批准,此项审批划归国家农业部管理。然而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双方由于对“营业性运输”的理解不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的两部门之间的摩擦现象依然存在。
此外,据了解,农业部有关部门曾对此做过整顿,改变了原有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具备自营进出口权的渔业企业都能申报国际鲜销运营业务的规定。补充规定认为,从事鲜销业的企业必须是在渔业行业中具备进出口资格条件的企业。按此规定,当时山东有80%的已批准的鲜销船将无法运营。
一天一天盼批文
国家审批部门的“停办令”和鲜销渔业的普遍不景气。这些“障碍”似乎仍没阻挡住山东渔民对从事国际鲜销渔业的热情。
据山东国际鲜销渔业协会的一项数字表明,2002年共运营856个航次,运营9450吨,创汇3100万美元,销售额2亿多元,利润1628万元。可以看出,山东国际鲜销渔业下滑现象已很突出。
然而前不久,山东国际鲜销渔业协会石岛办事处又有4家会员企业,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有关手续,请求给5艘渔船穿上从事国际鲜销业的“合法外衣”,但迄今也没得到审批部门的任何答复,当然也没拿到批文。
既然早有文件规定,暂停办理一切手续,那么这4家企业为何还“违规”而上呢?
据了解,原来在去年的12月份,农业部批准山东4家公司的“鲁荣渔水256”号等六艘渔船从事国际鲜销业务。有了这个先例,那么今年的这4家公司也就开始效仿。
“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有关负责人认为,为了扶持这个行业的发展,在采取总量控制的前提条件下,允许新批的六条船采用原来的手续,只是船只做了一下更换而已。照此说法,目前办理新的手续似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由于没有批文,花费数百万的船只能白白停在码头。”一位等了数个月时间的郑先生说,仅是船员的生活费、停泊费、油料费等每月下来就有6到7万元之多,而如果批文拿到后出国卖海鲜,好的时候每月的利润在10万元左右。反复一对比,每月的收入相差十几万呢,让谁心里不着急啊。
不过,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眼下正在忙于行政审批改革,今后将实行一站式办公,做到一个窗口对外,届时会极大地方便申请人办理各项审批手续。预计今年9月下旬实行。同时他也承认,最近了解这项审批制度的人有所增加。
对天天盼批文的渔民们来说,这或许是一条利好的消息。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