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辽宁全面振兴,要求我们发挥沿海优势,把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作为推进全面振兴的重大举措和重要平台,努力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面向沿海 谋划全面振兴新空间
当今时代,全球约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都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左右的沿海地带,国内东南发达地区经济总量的2/3集中在沿海。
长期以来,辽宁的发展重心主要集中在腹地,辽宁省人口的51%、经济总量的55%集中在中部城市群,这样的经济布局与开放型经济所要求的产业布局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实现全面振兴,必须充分释放沿海地区的巨大发展潜力。为此,省委、省政府在深化省情认识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实施“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辽宁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表明了辽宁老工业基地已经摆脱了历史困境,开始面向世界谋划全面发展;表明辽宁老工业基地已经着手解决计划经济下形成的面向内陆的经济布局,构筑面向沿海的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标志着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总体格局已经拉开,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总体架构已经形成,将引领辽宁今后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长远发展。
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看,建设沿海经济带有利于加快新型产业基地建设。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已经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化工业结构,二者增加值接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4。从全球范围看,重化工业带有明显的临港特点,重化工业区布局一般临近沿海、靠近深水码头,港口与工业区融为一体共同发展。这符合重化工业大进大出的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运输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开发建设沿海经济带,可以依托港口,促进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的结构调整,引导重化工业在沿海地区发展,带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
从扩大开放的要求看,建设沿海经济带有利于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近几年,辽宁实际利用外资保持高速增长,开放型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辽宁沿海的潜在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除大连外,沿海其他5市吸引外资总额仅占辽宁省的6%。辽宁沿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通道,是面向日韩等国的枢纽地区。推进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既可以充分发挥辽宁沿海的地缘和资源优势,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又可以发挥辽宁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势,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与竞争,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构筑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加快沿海经济强省建设。
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来看,建设沿海经济带有利于实现沿海与腹地共同发展。受注重内陆发展模式的影响,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实力相对较弱。除大连市外,沿海其他5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仅为辽宁省平均水平的80%,城镇化率低于辽宁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建设沿海经济带,不仅会增强沿海地区自身的经济实力,还会带动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辽宁西部和辽宁东部地区发展,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辽宁省经济整体跃升。
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建设沿海经济带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辽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占辽宁省耕地的88.7%。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必然选择。辽宁沿海地区盐渍化土地总面积3295平方公里,拥有宜港岸线1000多公里,港口基础条件好,交通网络畅达,具备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发展的条件。开发建设沿海经济带,可以充分利用宜港岸线和土地等资源,建设适宜各种用途的不冻良港和专用码头,低成本开发废弃的盐田、盐碱地和荒滩,节约土地,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保障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实施的要求看,建设沿海经济带有利于环渤海地区经济互动发展。辽宁沿海地区位于东北地区的前沿,是环渤海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快速发展,既可以发挥其对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牵动和促进作用,也将形成南有天津滨海新区、北有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环渤海区域经济互动局面,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着眼共同发展 构筑辽宁省经济新布局
充分发挥沿海优势,着力培育新的增长区域,要求促进沿海与腹地互为支撑、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以大连为龙头建设沿海经济带。中心城市在沿海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珠江三角洲凭借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在上世纪80年代实现了率先崛起;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成为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大连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总量在东北中心城市中名列前茅,港口吞吐量居于全国第六位,是东北亚内陆地区进入太平洋、面向世界最便捷的海上门户,已被国家定位为面向东北亚的重要国际航运中心。要充分发挥大连在建设沿海经济带中的龙头作用,加快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辽宁港口群的整体优势,打造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备、优质高效的现代化港口群;加快建设大连 “两区一带”临海临港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发挥好大窑湾保税港区的独特作用,拓展港区政策和功能辐射空间,把保税区的功能延伸到腹地,不断增强对辽宁乃至东北腹地经济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以“五点一线”为重点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选择若干个区位条件优越、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集中投资,重点建设,培育成为新的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是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根据辽宁沿海地区土地和岸线资源、区位条件和城市依托,我省在沿海城市和港口周围地区确立了五个重点发展区域,作为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切入点和重点。即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含盘锦船舶工业区)、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锦州西海工业区和葫芦岛北港工业区)、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区。要集中力量建设好五个重点发展区域,实现率先突破,成为辽宁省对外开放的新平台、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新承载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此基础上,依托沿海城镇和各类开发区,有序开发宜港岸线及其周边的废弃盐田、盐碱地和荒滩,逐步形成以滨海公路为联结的多个开发区域的线状布局,打造最具发展潜力的黄金海岸线,努力构筑“以点连线、以线促带、以带兴面”,互为支撑和全面发展的空间格局。
以沈阳为枢纽促进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发展。腹地经济是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沿海经济是腹地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沿海与腹地只有良性互动发展,才能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纽约成为国际性大都市,与内陆中心城市芝加哥的巨大支撑密切相关。港口城市鹿特丹成为欧洲的门户,与通过莱茵河新航道把欧洲内陆作为经济腹地密不可分。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总量占辽宁省的55%,集中辽宁省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巨大支撑。要充分发挥沈阳连接沿海与腹地的枢纽作用,进一步密切沈阳和大连两个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加强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把沈西工业走廊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构筑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新格局。要实行灵活互利的资源配置政策,引导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辽、吉、黑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产业优化整合,带动东北腹地经济共同发展。
遵循经济规律 搭建产业升级新平台
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要着眼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真正把沿海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经济带、循环发展的经济带。
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骨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位居工业的核心地位,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实力和发展后劲。辽宁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第一支柱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沿海经济带建设的主要任务。要顺应国际装备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的新趋势,抓住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利机遇,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宜港岸线资源,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形成沿海与腹地装备制造业全面发展的格局。同时,综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布局要求,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使“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重要载体。
以产业集群理念发展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工业发达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几乎都采用集群发展模式,如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德国斯图加特机床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理念指导沿海经济带建设,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市场机制选择和产业政策引导,推动各园区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能力较为完备的方向发展,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重点发展船舶制造和港口物流业,逐步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冶金矿山重型装备、精品钢材、5万吨级以下船舶制造;辽西锦州湾经济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深加工、大型专用船舶及配套产品;丹东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造纸及造纸机械;大连花园口工业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建设沿海经济带,必须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短视行为,真正做到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相协调。要把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的强制性门槛,新上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承接产业转移不降低环保门槛。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好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海洋环境和具有特色地质地貌的海洋岸线岸段,避免结构性污染和污染转移,使沿海经济带既有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又有良好的人居环境。
贯通沿海腹地 打造基础设施建设新格局
基础设施是建设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保障。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缩短腹地与沿海的空间距离,促进沿海与腹地经济紧密结合、共同发展。
建设面向沿海的综合交通网络。港口是建设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依托。以优化港口布局、提高码头通过能力、调整泊位结构为主线,加快建设原油、集装箱、铁矿石、钢铁等大型专业化泊位和公用基础设施,全面提高港口运输质量和水平。加快疏港铁路、公路运输系统建设,增强港口的集疏运功能和辐射力。把打通南北、贯通沿海腹地作为优化交通布局的重要方向,规划建设东北东部铁路大通道、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沈西工业走廊至营口铁路和锦州湾到内蒙古东部的铁路通道,完善沿海城市与内陆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滨海公路和沿海区域间快速通道建设,构建完善高效的道路运输服务和保障体系。
增强沿海地区水资源和能源的保障能力。辽宁沿海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面临着水量和水质的双重约束,要把治理水环境污染、提升可利用水资源的数量作为未来的工作重点,全面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逐步实现用水的减量化、回收和再利用。积极做好跨区域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大型供水管道等水利工程建设,确保沿海经济带水资源供需动态平衡。调整优化沿海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天然气、水电、核能等清洁能源、优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加快沿海电源点建设和面向沿海输电的骨干网架建设,强化能源区域协作,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推进城镇体系向沿海延伸。港口城市的规模决定着临港产业发展的可容空间。建设沿海经济带,要坚持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时规划,生态环境建设与城镇发展同步推进,实行产业园区、商贸区、生活区、文化区统筹规划,功能配套,资源共享。以大连为龙头,建设包括大连都市区、营盘都市区、锦葫都市区、丹东都市区以及重点城镇的沿海城镇带。
南方渔网编辑:欧阳洋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海洋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