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昨日,石首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再现5 头受伤江豚, 豚类专家正在为受伤江豚上药。本报特派记者 张朋 摄
白鳍豚功能性灭绝、多头江豚受伤引起专家关注
江豚的死亡受人关注。湖白北省气象局两位气象专家通过对气候的研究发现,长江流域的气候变暖也成为导致长江豚类数量急剧下降的因素之一。
近年长江中游地区气候恶化
气象专家以长江中游地区武汉和宜昌站自1951 年以来的年均气温资料、年降雨量资料为依据,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过去50 多年的气温上升和气候变化情况。并对照1984 年有白鳍豚考察记录资料以来,长江珍稀动物白鳍豚和江豚种群数量变动情况进行研究。
专家研究发现: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年均气温变暖有加快的趋势。而这段时间也正是白鳍豚和江豚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时段。
气象专家通过分析宜昌和中游武汉两个站点50 年来的气象资料,明显地发现气候变暖导致长江流域宜昌和武汉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武汉50 年来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2-3℃,而宜昌50年来也升高了1-2℃。这个气温的升幅远高于近100 年来全球气温的升幅。同时近20 年来,长江流域和沿江地区旱涝事件频发,长江水位枯水和高水位频繁交错出现。尤为严重的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巴东、宜昌和武汉1999-2006 年共8 年的酸雨观测记录中,在这3 个地区,均记录为酸雨年份,其中,宜昌8 年的年平均降雨量均呈强酸性;武汉和巴东相同,有4 年呈强酸性,4 年为弱酸性。
气候变暖致豚类生存空间减小
专家分析认为,气候变暖不光导致长江豚类生存的气候条件发生变化,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气候变暖导致豚类生存的空间迅速减小。专家分析,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除洞庭湖和鄱阳湖外,目前已没有其他湖泊与长江保持相通。即使仍与长江相连通的湖泊,面积也在急剧减小。以洞庭湖为例,近年来水域面积呈锐减趋势。在20 世纪30 年代洞庭湖最大水域面积还有5000km2,50 年代减少到不足4000 km2;70 年代锐减至2960 km2;80 年代至今减少速度放慢,但如今的水域面积仅剩下不足一千平方公里。
据武汉区域气象中心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到:2006 年10 月15 日洞庭湖水域面积仅有878.30 km2,与2005 年1837.32 km2相比减少了959.02 km2。一年间洞庭湖水域面积竟减少过半。其结果是留给长江豚类活动的栖息空间越来越小。
江豚数量减少的三大因素
气象专家认为,气候变暖是导致长江豚类数量急剧下降的因素之一,气候变暖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长江豚类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是直接通过影响水循环影响到水环境,从而影响到长江豚类的生存。第二方面是全球变暖导致环境条件改变,加上人类其他活动对水环境影响的叠加,导致水污染加重,影响到长江豚类。三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反馈作用,反过来导致全球变暖加剧,从而形成不利影响的恶性循环。(长江商报)
◆链接
昨日再现5头受伤江豚
一对江豚母子获救 日本专家给江豚戴上信号标识器
本报讯(记者 姚德春)昨天,石首天鹅洲自然保护区豚类营救小组的专家,又先后捕获5 头带伤的江豚,并给它们及时进行了救治。
上午9 点半钟,轰轰的马达声在岸边响起,摆放在岸边的两台绞绳机开始工作,缓缓牵动水中的渔网向岸边扯。40 分钟后,一头成年雌性江豚和一头雄性小江豚被工作人员成功捕获。
王丁说,从两头江豚被捕获时间和行为特征来看,她们很有可能是一对母子豚。对此,王丁解释说,江豚不是一夫一妻,也不是一夫多妻,而是混交。母子豚一起活动的现象就较为普遍。
可喜的是,专家们在给一头雌性江豚做B超,发现她是一头怀有身孕的豚妈妈。截至昨天,本次江豚集中体检共捕获江豚13 头(2 日捕获8 头,昨日捕获5 头),所捕捞的江豚体表均有不同程度受伤。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博士称,目前来看,发现伤势严重的江豚不太可能。
4 月2 日,日本国立水产工学研究所研究员赤松友成带着价值数十万元的仪器专程从日本赶来,看望受伤江豚。
“一旦这里的江豚死亡的数量达到10%,就可能会影响到天鹅洲江豚种群的繁衍。”赤松友成担忧地说。
这次,赤松友成专程从日本赶来,为江豚送上了一件神秘的礼物:信号标识器。信标可测出江豚的呼吸频率、体温、游速等,进而诊断其身体状况。
南方渔网编辑:吴佩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