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闽东日报讯:近年来,蕉城区认真实施“海洋强区”战略,把发展海洋渔业经济作为我区加快发展、富民强区的重要战略之一,把海洋经济列为我区重点发展的“五大经济”之一,有效地促进了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蕉城区被列入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建设。通过两年来的精心组织和认真实施,全区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池、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320个科技示范户养殖的大黄鱼、缢蛏产量均增长10%以上,而且养殖品质得到改善,深受市场青睐,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进一步彰显了渔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放大效应”。
“今年,蕉城区将再次投入40万元开展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培训和示范,让示范户水产品产量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长15%以上,单位产量节约成本10%以上。”4月11日,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陈一宁介绍渔业科技入户工作情况进展时,对今年科技入户工作安排胸有成竹。
“‘渔业科技入户’为蕉城渔业腾飞插上翅膀。”蕉城区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苏仰源用这样的话描述了“科技入户”给蕉城渔业带来的“放大效应”。那么,渔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放大效应”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人才、技术覆盖渔区
蕉城区海岸线长211公里,海域面积280平方公里,发展缢蛏、牡蛎、二都蚶等养殖8万亩,三都澳网箱养殖大黄鱼12万箱,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目前,渔业已经成为蕉城区的支柱产业,渔业经济产值占大农业比例50%以上。
然而,蕉城区与省内外渔业发达县(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养殖技术方面,渔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相当部分渔民养殖户还用传统的养殖模式,严重制约着我区渔业品质和效益的提升,成为制约蕉城区水产养殖业实现腾飞的“最后一道坎”。这些予盾和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提高渔业的科技含量,关键在于把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送到养殖户手中,帮助养殖户掌握科学技术。
2006年初,蕉城区入选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渔业示范县建设。为了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开展,省、区两级的海洋与渔业局积极创新水产技术推广和服务机制,相继成立了“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领导小组”和“渔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专家组”,以渔业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制订相关工作方案。蕉城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了以大黄鱼、缢蛏两项主导产品和大黄鱼标准化网箱养殖与缢蛏池塘蓄水养殖二项主推技术,确定了飞鸾、三都、漳湾、七都、八都5个乡镇为“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乡镇。
“渔业科技入户”需要大量的人、财、物力投入,特别是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作后盾。蕉城区确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条龙”机制:领导小组———省级专家———县级专家———技术指导单位———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渔户。目前,蕉城区共有17名技术指导员,承担全区320个养殖示范户的技术指导任务(其中三都镇大黄鱼标准化网箱养殖示范户120户,漳湾镇池塘蓄水养蛏示范户80户,飞鸾镇池塘蓄水养蛏示范户60户,七都镇池塘蓄水养蛏示范户40户,八都镇池塘蓄水养蛏示范户20户);养殖示范户直接接受指导员技术服务的同时,还肩负辐射带动周边6400户辐射户的任务,这些辐射户再带动周边养殖户,带动面积10万亩。蕉城区由此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池、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新机制。
技术指导员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是科技入户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2007年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狠抓技术指导员队伍建设,出台了《蕉城区渔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工作制度与绩效考核办法》,制定工作量化考核指标。《蕉城区渔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工作制度与绩效考核办法》要求技术指导员严格遵守并执行技术指导员工作制度,保证入户时间,逐户落实工作方案,年终时根据绩效评价情况,付给相应的经济报酬。工作制度的出台,极大地激励与调动了全体技术指导员的积极性。一年来,技术指导员入户时间都在80天以上,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与此同时,区海洋与渔业局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送科技书籍、送电脑与生物显微镜到渔区活动。2007年,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共举办培训班11期,参训人员达1200人次,发放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等各种科技资料5000册,科普手册挂图600份。
南方渔网编辑:吴佩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