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姑苏晚报讯: 近日,一则报道引人关注。有媒体称,“4月初蓝藻再次提前现身太湖”。消息一出,瞬即在苏州、无锡等地盛传。4月16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就此澄清说,截至当天,太湖湖体范围并未发现大面积的蓝藻,也无严重的水华现象。
前天,记者随同苏州市环境监测站的有关专家,抽样对渔洋山取水口和白洋湾取水口进行现场调查。调查证实,苏州水域并无蓝藻出现,水源地安全无恙。
现场探访:
两大取水口
安然无恙
前天上午8点30分,苏州环境监测站生态监测室的王亚超工程师准时与同事一起赶往太湖,进行每日一次的水环境监测。
王亚超说,4月11日至16日的日检结果均非常平稳,叶绿素a、藻密度数据未出现任何异常。
昨天上午的渔洋山取水口,风平浪静,水面上看不到一丝蓝藻活动的迹象。搭载技术人员与记者的小船向太湖纵深行进。靠近取水口隔离带,王亚超将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直接探入水中数米深,监测显示器上的数字开始跳动。40秒后,数据停止在“140万”上。“这一数字是指每升含有140万个细胞”,王亚超就此作出可参照的解释,“即便是直接可饮用的井水,藻密度数据一般也超过100万个”。而据专业技术人员透露,在去年的太湖蓝藻事件中,真正影响饮用的水域藻密度超过1亿个。
在渔洋山取水口,王亚超进行多点采样分析,叶绿素a、藻密度数据保持平稳。
赶赴下一个取水口:位于太湖东北角金墅港的白洋湾取水口。监测数据再次表明,此处藻密度数据与渔洋山取水口的监测结果接近。王亚超说,苏州水域安然无恙。
就在记者随同技术人员一起在取水口抽样调查时,一个消息传来:吴江13个采样点的水质分析结果显示,饮用水水源地一切正常。
深度调查:
太湖水质
逐年在改善
据了解,就整个太湖而言,目前的蓝藻只是开始进入了生长活跃期,并不是所谓的“爆发期”。“为了防范有可能出现的蓝藻,江苏省已启动省、市、县三级应急机制,加强太湖水质预警和治理,确保不发生饮用水危机。”苏州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刘文保说。
今年,“引江济太”工程较去年提前了4个月开闸,通过水位落差或电力引水,每天有1000多万立方米长江水通过望虞河流入太湖和周边内河。据称,从今年1月开始,全年将引水11.9亿立方米。
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则对35个水质监测采样点位进行重新设定,其中11个点位实时监测太湖入湖、出湖水质情况;20个采样点均匀分设于太湖湖区。此外,水质检测也新增叶绿素a指标、底泥、底栖生物等项目。
刘文保告诉记者,去年,市政府再次出台《苏州市当前限制和禁止发展产业导向目录》,其中,太湖和阳澄湖区域,明令禁止发展所有污染水环境的化工企业和项目。为了有效阻截污染源,“河长”这个过去闻所未闻的新“官衔”,也随着去年出台的《苏州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走上前台,“我们立足建立长效机制,在全市主要河道设置90个监测断面,推行‘河长制’,由各级党政领导负责人对河道污染治理负总责”。
事实上,一度停留在记忆中的“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的太湖印象正渐渐走出水面。
南方渔网编辑:吴佩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