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苏州日报:继不久前苏州大学机电学院芮延年教授研发成功湖底淤泥自动清理机器人平台后,最近,苏大两位专家又分别从生物链的角度对治理蓝藻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苏州大学水环境治理专家、化学化工学院的刘德启教授提出了通过种植水草来进行治理的方法。刘教授说,蓝藻与人工种植的水草相互抑制,在水中共用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并存在光和生存空间的竞争。蓝藻是浮游植物,没有根;而水草是有根的,主要依靠根吸收营养,当水草不断壮大的同时,需要吸收大量的营养物,从而使蓝藻由于缺乏足够的营养而一直处于饥饿状态,最终受到抑制并逐步消失。据了解,刘德启研发的水体修复技术不但成本低、效果好,而且从根本上长远地解决了湖水的污染。刘教授说,如果一个退化的湖泊重新恢复了多样性的水草,那么它就是一个天然的种子库,种子库里的水草可以转卖给其他需要的湖泊,就像绿化部门出售苗木一样,因此,水体修复技术有着非常大的市场前景。
提到河蚌,我们通常会想到养殖的珍珠和它的食用价值,事实上,河蚌可以说是蓝藻的天敌。苏大生命学院凌去非博士利用河蚌的这一特性,在实验室和太湖中同时进行试验,从去年十月份至今的半年里,实验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单位水体内,24小时的藻类去除率为67.74%,连续观察17天以后,试验水体内藻类密度未见回升。据了解,苏州大学与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的科研人员共同承担了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项目“太湖贝类资源恢复及其对水域环境修复”,大胆地提出了应用河蚌作为生态修复的“工具”之一,在太湖水底构建起藻类的生物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凌博士介绍说,河蚌的寿命一般为5到6年,把河蚌放入太湖以后,只要管理跟上、捕大留小,河蚌就会一代代地繁衍下去,从而实现对蓝藻的有效治理。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