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日报 讯:巢湖银鱼因体形细长、洁白如银、肉密无刺、滋味鲜美,被誉为巢湖“鱼类皇后”而闻名于世。然而,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以及恶意捕捞等因素,巢湖银鱼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有濒临绝种的危险。
年产600吨骤降至300吨
从1983年开始,巢湖率先在全国实行封湖禁渔,一年时间半年禁捕,并通过实行人工鱼巢、人工放流等措施,保持20多年来巢湖渔业资源一直经久不衰(巢湖渔业资源的自然增殖一直居首),但巢湖银鱼却以惊人的速度骤减,目前巢湖银鱼年产量已从2005的600吨骤降至2007年的300吨左右。
由于银鱼产量下降,巢湖银鱼更是成了稀有“珍宝”。近日,笔者走访调查了解到,巢湖各大市场很少见到银鱼,市民餐桌更是很难见到,一打听才知道银鱼大都被外来“订单”抢走了。如今沿湖渔民根本不愁银鱼销路,他们不再像往年那样将捕捞上来的银鱼送上市场了,而是直接进入冷库,等着鱼贩来收。近两年,随着巢湖银鱼锐减,渔民们捕捞的银鱼一上岸就被鱼贩“截走”,有的鱼贩干脆就随渔民一起下湖捕捞,然后“一掳而光”。还有的外地鱼贩提前一个月就来巢湖,焦急等候银鱼“闪亮登场”。
据介绍,银鱼在本地一斤15元左右,而到了江浙能卖到45元一斤。所以,当地鱼贩们愿意整车整车将银鱼卖给江浙人,而江浙人又将其出口到国外,价格成倍翻。
银鱼上市的正常季节应在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由于实行禁捕,巢湖银鱼要8月才上市。但7月份,就有江浙老板提前打款给这边的鱼贩,一打就是几十万。除内销外,这些鱼贩将巢湖银鱼销售到港澳和日本、东南亚、西欧、北美等地区和国家,年出口量上百吨。
寄生虫和水体富营养成“致命”
近年来,巢湖银鱼产量呈下降趋势,并在冬季群体中发现大量的感染寄生虫。这一现象早已引起我市高度的重视。2006年11月和2007年8月、9月的调查表明,巢湖银鱼感染的寄生虫为双线绦虫。专家分析,此种寄生虫对人体基本没有危害,但对银鱼种群影响较大。
为分析巢湖银鱼资源的下降原因,巢湖渔业管理局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进行了近两年的研究,查根源、寻对策,初步研究出巢湖银鱼产量下降的原因。巢湖银鱼感染双线绦虫及产量下降的原因是:大量的寄生虫使银鱼生长减慢,怀卵量减少;大量的湖鲚(毛鱼)的存在与其形成巨大的食物竞争压力,这导致了巢湖银鱼以桡足类为主要食物,而桡足类又是双线绦虫的主要中间宿主,这增加了双线绦虫感染的机会;巢湖捕捞强度偏高及冬春使用银鱼漂网偷捕银鱼,减少了繁殖银鱼种群;种群长期在几乎封闭的巢湖水域中自行繁衍易造成种质资源的退化。
巢湖水体环境的富营养化等亦是造成银鱼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市渔管局一位负责同志指出,银鱼产量锐减是继巢湖蓝藻爆发后又一次敲响巢湖生态警钟,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巢湖生态系统将受到更为严重的威胁。巢湖银鱼通体晶莹,对水质要求较高,蓝藻是影响银鱼生存的致命威胁。特别是西半湖区域水质恶劣,是巢湖银鱼产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如果巢湖水质得不到改善,银鱼数量将会继续减少,甚至可能会有灭绝的危险。
被迫取消春季“银鱼汛”
每年2月、3月、4月和秋季,是巢湖银鱼的自然繁殖期。幼鱼生长一两个月便可成熟。巢湖银鱼每年捕捞季节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总共只有10多天的时间。
目前,巢湖银鱼种群正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威胁:气候变暖、水环境污染,严重影响银鱼产卵;有害鱼类种群竞争,鱼类种群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弱小”银鱼缺少生存竞争力;恶意捕捞更是使本来就呈消亡趋势的巢湖银鱼少之又少……
为了拯救巢湖银鱼,从2003年起,我市从大局出发,做出了“每年损失几十万的代价”取消了春季“银鱼汛”。据巢湖渔业管理局一位负责人介绍,取消银鱼汛可以有效地创造适合银鱼生长、繁衍环境,恢复银鱼原始生态条件,降低巢湖银鱼减少“步伐”。
这位负责人说,采取“增加巢湖生物的多样性,促成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改善巢湖鱼类群体的结构;减轻巢湖银鱼将双线绦虫作为主食的摄食压力,降低银鱼发生寄生虫的感染机会;开展巢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改善巢湖水环境;控制捕捞强度、加强渔网管理,坚决取缔捕捞银鱼的漂网和人工增殖,异地引入优质银鱼入湖,增加湖区的银鱼资源量”等办法来为巢湖银鱼创造有效的繁衍生长条件,这才是扼制巢湖银鱼减少的有效保证。
巢湖污染综合治理目标确定
目前,我省确定了巢湖污染综合治理的目标是:力争用5年时间,使湖体富营养化加重的趋势得到遏制,进湖主要支流水质达到Ⅳ类;10年内湖体水质达到Ⅳ类,基本消除蓝藻爆发,进湖支流水质达到Ⅲ类;20年湖区水体水质达到Ⅱ至Ⅲ类,流域生态环境恢复良性循环。具体来看,一是依据巢湖水体功能和流域生态功能,合理规划和优化经济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化工、造纸、酿造、纺织印染等污染严重的产业的布局。巢湖及合肥两市加大治理巢湖力度,在污染减排方面,两市重点控制城镇工业及生活污水入湖,并采取“减量化施肥、农药,限制水产养殖规模,提高畜禽粪便集中处理率”等办法,截住污染源。
在生态修复方面,两市开始建设湿地恢复工程、湖区内源生态系统工程,综合治理入湖主要河流,实施饮用水源生态保护工程;在适宜的湖湾、主要河道入湖口等地区,建设生态湖滨带、前置带等工程,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减少沿岸地表径流营养盐的输入。同时,适时启动“引江济巢”工程,即通过扩大江湖水量交换和加快巢湖水体流动,起到增加水体环境容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
2008年2月,省发改委牵头,联合合肥和巢湖市政府等5家单位和部门共同制定完成了《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这份《总体方案》对未来5年的巢湖治理方案做了规定,并对10年甚至20年后的巢湖治理规划做了展望。
随着巢湖治理力度的加大,巢湖银鱼可望重新回到适宜它们生长繁衍的生存环境。
南方渔网编辑:吴佩佩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