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安徽市场报讯:从4月1日开始,安徽省又到了为期3个月的长江禁渔期。提到长江禁渔,不得不让人想起我省5342户,23000多人口的长江渔民。
省社科院昨天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却让人担忧,这些渔民居无定所,以船为家,世代捕鱼为生。近年来由于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他们生产、生活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他们不仅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亟需引起政府的关注。
原因篇:渔业产量减少,渔民收入下降
原因之一:
被边缘化的群体
据省社科院调查,安徽长江水域有专业渔民5342户,涉及人口23069人,全年享受低保渔民1047人,禁渔期享受低保渔民4647人。说他们被边缘化,一点也不为过。他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没有着落,子女教育不能保证,甚至有的渔民没有户口;因为他们不是农民,不能享受着国家每年惠农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益处,再怎么贫困,也不能享受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
原因之二:
渔业产量减少
和县老渔民回忆,上世纪70年代中前期和县每年的鲥鱼产量有5万斤~4万斤,到了70年后期只有4千斤~3千斤, 80年代初期则急剧下降到二三百斤至稀少;现在极为稀少,即使允许捕捞,也没有产量了。安庆渔民介绍,古称鲥鱼、刀鲚、河豚为“长江三鲜”, 1985年后鲥鱼已近绝迹,1989年后渔民已捕不到河豚,现在刀鱼年产量逐渐减少,且规格由原来的每条3~4两到现在的每条不足2两。
原因之三:
禁渔期渔民补贴太低
从2002年开始,长江每年实行三个月的禁渔期,以利于渔业资源的休养生息。禁渔期内,地方政府对渔民实行补贴,但受当地财力的影响,各地禁渔期间渔民的补贴标准不一样。
有的地方禁渔期渔民补贴很少,特别是县农业户口的部分渔民,长江禁渔期在每人每月补贴只有几十元,无法维持生活。
现状篇:渔民生活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现状之一:
渔民收入极低
省社科院调查显示,上世纪90年代前,由于长江渔业资源丰富,他们的生活较好,甚至和城市工人相当。从上世纪90年代后,渔民的生产逐年下降,生活水平越来越差。当涂县专业渔民2004年、2005年、2006年的人均收入分别为1837元、1485元、1283元,只相当于全县当年人均收入的54.3%、33.8%、25.3%。
现状之二:
子女教育是大问题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省有30~40%的渔民没有上岸定居,常年住在船上,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不仅生活不便,更重要的是给子女上学带来很大的问题。这部分渔民的子女大多数是寄养在亲戚家上学;也有少部分渔民子女跟随父母生活在船上,上学早出晚归,随渔船漂移经常转学,容易导致小孩弃学成为新一代文盲。
现状之三:
渔民的健康无保障
渔民长年在长江作业,吃住全在船上,天天与江水接触,感染血吸虫的概率非常高,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差。据安庆水产局调查,安庆渔民绝大部分都患有血吸虫、风湿等疾病,而医疗保险对渔民来说是一片空白。他们既进不了城市医保,也进不了农村医保,遇到大病只能听天由命。
现状之四:
成为“返困”群体
因捕捞收入减少,我省少部分渔民弃船上岸打零工,拾破烂维持生计,成为一个“返困”群体,也有极少数渔民通过自己的途径转产转业,但大多数渔民无法转产。一是因为渔民文化素质较低。除了捕鱼以外,他们不会干其它事情,在岸上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二是因为渔民观念落后。渔民成天在水上作业,他们已养成了居无定所的习惯,不习惯在岸上工作。
出路篇:
根本出路在于转产转业
省社科院专家调查认为,从专业渔民的生存状况看,已经是当今社会极不和谐的一部分。他们不但不能实现小康,而且还加入“返贫”行列。因此,解决生存的根本出路就是让渔民转产转业。
出路之一:
帮助渔民转产转业
基于目前渔民生活困境、长江禁渔、渔业资源较少、渔民多的局面,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减少渔民,才是渔民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加强渔民的职业培训工作设立专项基金,重点解决一批中青年渔民转产转业。政府应该拿出一部分钱,设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这部分人的转产转业。
出路之二:
加大渔民临时补贴
在禁渔期间,只有城市户口的专业渔民可以享受到城市职工低保待遇,而农村户口的渔民不能享受到低保待遇,只能依靠政府的临时补贴。因此,社科院专家建议,有必要将全省所有的渔民户口转入城市户口,将渔民的低保、医疗保险纳入城市居民管理体系,解决渔民禁渔期的后顾之忧。另外,建议政府部门增加禁渔期渔民的补贴。
出路之三:
帮助渔民上岸定居
渔民长年生活在渔船上,四季在长江漂泊,居无定所。不仅渔船破旧,空间狭小,影响渔民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生活在渔船上的子女上学不便,渔民子女教育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要理顺专业渔民的管理体系;有条件的地方,要帮助渔民上岸定居,建立渔民社区,加强对渔民的管理。
出路之四:
重视渔民子女教育
政府和社会应该关注他们的子女教育,不要让他们再走他们父辈的老路,成为新一代的渔民,减少渔民应该从娃娃抓起。各地政府要重视渔民的子女教育,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允许渔民跨区就近上学,有条件的地方在渔民集中的地方兴建渔民学校。
南方渔网编辑:吴佩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