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天气逐渐变热,自本月起,浙江海域开始进入赤潮高发期。通常,每年4-10月是浙江海域赤潮发生期,今年省内部分海域首发赤潮的时间提前了,市民吃海鲜或到海上旅游,请留意有关部门发布的公告。
5月1日至5日,苍南县大渔湾至沿浦湾海域发生较大面积赤潮现象,涉及9个乡镇,最大面积达到260平方公里,所幸该赤潮无毒,昨天已经消亡。今年3月中旬以来,舟山嵊山、温州南麂、宁波象山港等海域相继监测到多起赤潮,其中象山港海域的赤潮持续时间长达8天(3月26日-4月2日),面积为25平方公里。
赤潮又称红潮或有害藻水华,是指海洋微藻、原生动物和细菌在海水中过度增殖或聚集,致使海水变色的现象,赤潮生物的存在和水体的水质污染(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分为无毒、有害和有毒三种。
“截至目前,浙江海域尚未发生有毒赤潮。”省海洋与渔业局监测科的专家说,今年赤潮发生时间较早,有可能与水文、气象条件有关,比如某个时间段气温突然升高,海里某些藻类大面积增长,便可能引发赤潮。
2007年度浙江省海洋环境公报显示,近几年浙江海域的有毒有害赤潮明显减少,硅藻赤潮(无毒害)增多。
那么,浙江海域今年是否会发生灾难性的大面积赤潮呢?专家表示,由于赤潮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目前还难下定论。浙江已采用航空、卫星、船舶等多种监控形式监控赤潮,基本实现了全海域覆盖,一旦发生有毒、有害赤潮会立即启动预案,向社会发出赤潮警报。
南方渔网编辑:柳凡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