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现村,相传曾有神龙现身于此而得名。位于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东南隅,地处瓯江之滨,群山环绕,入口处两山相峙而立,“龙现十八潭”奔腾而下,风景秀丽,村内房舍依山而建,梯田循坡而辟,古老宅园和现代别墅交相辉映,民风纯朴,文化深厚。
龙现村最著名的就是延续了千年独一无二的“稻鱼共生系统”。系统中,稻谷为鱼类提供遮荫和有机物质,鱼类又起到耘田除草、为水提供氧气、减少病虫害、增肥的作用,达到“增粮、增鱼、增肥、增水、节地、节肥、节成本”等多个效果,形成一个水稻与养鱼共生,相互促进的绿色生态种养系统。一般稻田里有许多杂草会侵食了水稻的肥料、水分、空间,每年最少要除草两次。放进田鱼后,杂草都让田鱼吃掉,一年到头都不用除草,且明显减少病虫害。这就是到处都看不到蚊子踪影的原因。
养鱼特色成农文遗产
龙现村的田鱼养殖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自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设县以来就有养殖,至今已有1200多年。清光绪《青田县志》中也有“田鱼,有红、黑数色,土人于稻田及圩池养之”的记载。如今,走进龙现村内,稻田养鱼,陂池蓄鱼,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几乎有水的地方都养鱼,彷佛走进了鱼的世界。
经过长年积淀,龙现村形成了浓厚的“田鱼文化”。现在这里的农民不仅会生态养殖、会培育鱼种和鱼苗、会加工田鱼干,而且将田鱼烙印融入生活的细节中,形成了以游真山真水,吃农家饭、住农家房为主题,融赏奇观、品鱼宴、看鱼灯于一体的渔家乐。
踏进层层相叠的梯田,看着五彩缤纷的田鱼,让人不禁会卷起裤脚下田摸鱼,摸鱼弄得满身泥泞却带给人一种回到大自然的畅快心情。亲手剖鱼、烧鱼,品尝鲜美田鱼,呷着陈香黄酒,亦是陶然其乐、心旷神怡。
鱼灯舞进京汇演
村里一幢幢由石头垒成的古宅、现代别墅,深藏在绿树翠竹中。踏进农家,和朋友围着四方桌,尝着农家菜,喝着农家酒,聊着农家事,才算彻底享受到农家风味。
据一位女渔户表示,这里的田鱼以前没有多少名气,只是村民自己食用为主,顶多也就卖到附近地区,价格不高,一家四口年收入只有1000元至2000元。自从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田鱼名声鹊起的同时也身价倍增。她们一家在村里的扶持下开了渔家乐,随着来村里旅游和观光的人不断增多,生意也越来越好,现在年纯收入已达7万元至8万元。可见田鱼对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功不可没。
渔家乐不可不去,晚上的鱼灯舞不可不看,这是当地一种古老的庆祝丰收的民间表演。鱼灯仿照田鱼制作,一般由11盏、13盏或15盏鱼灯组成灯队,造型美观,色泽鲜艳。两只红珠灯带头,4条至6条龙头红鱼灯紧跟,其他鱼灯依次随从,河豚灯和虾灯断后。舞灯人员大多武士打扮,组成队伍,以跑、跳、跃的步法进行。摆成五梅花、四角顺、鱼亲嘴、搭龙门等阵型。伴奏乐器有大鼓、大锣、小锣等。“鼓是令,珠是命”,大红珠随锣鼓声带领鱼队起舞,演出鱼灯舞的活、泛、高、快的特色和粗犷、热烈、奔放的风格。1999年国庆50周年时,鱼灯舞曾进京汇演,更被国家领导人誉为“天下第一鱼”。
村民喜欢谈论国际时事
龙现村现流行两句口头禅:“有水有田鱼,有家有华侨。”说的就是龙现村另一大奇观──“联合国村”。现在龙现村里有一半原村民,约600多人侨居在国外,是青田县著名的华侨村。村民日常的话题已不是庄稼收成,而是“今天欧元涨了吗?”这里少见青壮年人,多数是留守的老人和小孩,而这些孩子多数都已取得外国户籍,有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老人都喜欢谈论国际时事,或向到来的游客讲述子女在国外创业的故事,或对欧元涨跌提出见解。如果到农家做客,招待用的肯定是高档洋烟洋酒,难怪人们把这里称为“联合国村”。
田鱼“游”到外国身价倍增
在当地政府大力扶持和海外华侨的帮助下,龙现村田鱼已经发展成青田县的一个特色产业,不仅销到省外,还走出国门远销欧洲。
据了解,当前全村养殖田鱼稻田面积5000亩,已建有无公害养殖基地870亩,绿色养殖基地520亩,年产量达20万公斤,年产值达800多万元,家家户户皆懂田鱼养殖。原籍青田、现在葡萄牙开中餐馆的华侨陈女士介绍,以前青田田鱼运到国外,大多作为中餐馆的招牌菜。现在一些外国人了解到田鱼以田间昆虫、杂草为饲料,排泄物还可用来肥田并促进粮食增产的生态价值后,很多人便买回家饲养,成为家中的观赏鱼。
田鱼“游”出国门身价倍增,在国内收购价也水涨船高。一位村民说,田鱼作为观赏鱼运到国外是按每条卖,一般选择在0.35至0.5公斤内的,每条收购价20元。青田一位金先生从前年初开始做活田鱼贸易生意,至今经他出口的活田鱼已有上万公斤,出口创汇20多万欧元。
编辑:罗成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族资讯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