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为海洋资源丰富的经济强省,海水养殖产业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海马人工养殖领域走出了“山东特色”。如何充分利用好海洋资源,扩大海洋经济,创新“借海发展”,实现海洋强省和海马千亿产业?新黄河就此采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张东博士。
记者:您在海马人工养殖领域已经深耕多年,为何要孜孜不倦地在这个领域深入研究?
张东:海马是传统名贵中药,在我国有近两千多年的药用记载,同时它也是珍稀观赏鱼类。全球海马自然资源自20世纪90年代末急剧下降,2004年海马属所有种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中,我国也将海马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尽管受到保护,随着近年来中医药在全球的不断认可,海马在中国中医药中的效果无可替代,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目前年需求量已超过500吨。为此我国高度重视海马规模化人工养殖的发展,一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二为保护海马野生资源,提升我国在濒危物种保护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我们也应该有引领海马产业走向未来,让海马产业为人类造福的责任和担当。
记者:目前全球的海马养殖处于什么样状况以及未来的趋势如何?
张东:1958年我国即开始三斑海马(Hippocampustrimaculatus)人工试养实验;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沿海曾兴起过第一轮的海马养殖热潮。但总体受限于海马基础生物学、繁殖生态习性等这些基础研究(如制约海马繁殖的关键生物因子、亲海马停产的原因、幼苗质量下降的原因等)匮乏,“亲本繁殖率不高”和“幼苗成活率低下”。这两个突出问题一直制约着海马规模化人工养殖。到了20世纪80年代,沿海的多家海马养殖场入不敷出,纷纷停产或转产。
21世纪初,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再次聚焦于海马规模化人工养殖,从基础研究入手进行技术研发,解决了难点,并创建了多种养殖模式,成功实现了海马的规模化生产。2013年起,我国沿海兴起了第二轮的海马养殖热潮,主养品种分别是从北美洲引入的灰海马(Hippocampuserectus,又称线纹海马)和从大洋洲引入的膨腹海马(Hippocampusabdominalis),这两种海马分别在我们南北沿海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目前,我国养殖海马的干品年产量为80-100吨,较年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已经大幅降低了对野生资源的依赖;今后5年,我国养殖海马的干品年产量预计可达200-300吨。
全球其他地区,由于海马的用途仅供观赏或者小规模的入药,需求量不大,所以海马规模化人工养殖的潜力市场在中国人手中,有待于资本介入,打通科研、养殖、药方应用与开发、市场推广与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这必将是一场造福于人类,拉动养殖和中国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千亿规模以上的巨大盛宴。
记者:目前国内海马养殖的种类与药用价值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张东:最新研究发现,我国沿海海马有16个种,分别为克氏海马(Hippocampuskelloggi)、三斑海马(H.trimaculatus)、库达海马(H.kuda,又名大海马,黄海马)、日本海马(H.mohnikei)、刺海马(H.histrix)、冠海马(H.coronatus)、鲍氏海马(H.barbouri)、巴氏海马(H.bargibanti)、北部湾海马(H.casscsio)、克里蒙氏海马(H.colemani)、虎尾海马(H.comes)、丹尼斯海马(H.denise)、日本豆丁海马(H.japapigu)、彭氏海马(H.ponitohi)、花海马(H.sindonis)、棘海马(H.spinosissimuis)。其中,克氏海马、三斑海马、库达海马、日本海马和刺海马被收录入《中国药典》。
我国目前养殖的品种均为国外引入种,分别是从北美洲引入的线纹海马和从大洋洲引入的膨腹海马,这两种海马均为大型海马,均非《中国药典》种。
记者:目前国内外代表性的海马人工养殖的科研机构有哪些?
张东:在我国,从事海马规模化养殖研究的相关科研机构主要有两家,分别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海洋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简称:东海所)从2009年起,聚焦于海马规模化人工繁养技术和养殖模式研究,是我国海马规模化养殖产业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也是我国海马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的理事单位。东海所在海马养殖,特别是在线纹海马的规模化养殖上,创建了一整套海马规模化人工养殖关键技术以及多种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实现了线纹海马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和养成。经第三方鉴定,该成果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则聚焦于海马资源保护、环境适应和养殖生态学等基础研究,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海马基础研究机构。先后解密了海马腹鳍丢失之谜,海马竖直游泳和胎盘产生的进化机制。德国、日本、美欧等国际均有研究机构,主要以品种保护和观赏研究为主,与中国的大规模养殖研究无法相比。
记者:东海研究所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谁?规范化养殖成果如何?
张东:东海所以线纹海马为研究对象,先后研发了海马优质亲本评估筛选技术、配对技术、优质产苗技术、体质复壮技术、停产亲本促复产技术;海马幼苗饵料强化技术、生态节饵投喂技术、病害防控技术、低质苗分选培育技术等,幼苗成活率由传统不足20%提升至了60%以上;亲本交配率由传统不足50%提升至了80%以上;并创建了工厂化开放式流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养殖(可以与其他经济种混养,如南美白对虾等)、家庭式水族养殖等多个模式,实现了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和养成。目前,20方水体可养殖3000尾商品规格海马(体高10cm),即每池干品产值约3万元。目前已在海南、广东、福建、山东等地进行应用。
东海所获得海马养殖相关发明专利15项,其中转化7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海洋科技二等奖1项,大北农科技奖二等奖1项等。
记者:如何实现中国海马养殖产业引领全球发展?
张东:近几年以来,中医药发展非常迅猛,这无疑对中药的源头产业,海马人工养殖带来极大利好。要让这个产业更有作为,想离不开更多资源的深度融合:
一是与引领作用的政府部门的深度融合。与生物制药业相比,疫苗、基因药品等高科技产品,有奇效,其产生的副作用一般百姓无从所知,而珍稀中药原材料的人工养殖,有几千年的应用过程,具有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空间广阔的市场前景,从经济成果和产业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政府的引领一定会起到更大更好的效果,只有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产业发展才会后劲十足。
二是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养殖产业投入大,没有资本的深度介入,难以形成规模,对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制约,由于推广的力度不够,目前还没有引起资本的高度关注,家庭作坊式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化发展的进度会相对缓慢。
三是科技与市场的深度融合。以海马为原材料的中药产业,与其他中药同样,亟需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发挥出更加有效和便捷的应用产品,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也是拉动产业发展的强有动力。
四是与国际、地区间的深度融合。海马养殖受水质、温度、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中国能够满足海马养殖条件的区域有限,而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等诸多海洋国家,具有较好的自然资源。更需要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融合,走出国门,到更加广大的空间中发展。
张东简历
张东,博士、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养殖系;获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FloridaInstituteofTechnology)海洋生物学硕士、英国赫尔大学(HullUniversity)化学生态学博士学位。自1984年起,曾分别供职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水产司、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现任职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学会水产行为学分会主任委员;2017年获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业类)”称号。长期从事海马繁殖生物学、养殖技术、行为学及化学生态学研究,主持承担了25项国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已发表论文9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