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是水产养殖大市,2022年漳州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79.5万亩,占全省的21.2%,水产养殖品种达156种(不含观赏鱼),品种总数位居全国设区市前列。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壮大,养殖尾水治理成为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近年来,漳州根据气候、养殖模式和环境条件等特点,分类施策制定精细化养殖尾水污染防治措施,助力水产养殖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平和县欧寮无底湖家庭农场光鱼生态养殖场
近日,在漳浦县绥安镇英山、后港等村庄水产养殖区,挖掘机挥舞着长臂、转动着履带,紧张有序地来回穿梭于养殖池岸堤边,对沉淀消纳池进行开挖。工人们则对可供消纳的园地进行挖沟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水产养殖是绥安镇英山村、后港村的特色产业,其中英山村养殖户134户、养殖面积1398亩,后港村养殖户45户、养殖面积466亩。但是,传统的养殖尾水排放方式给鹿溪流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此次养殖尾水治理工作,我们坚持‘一户一策、分类处置、因地制宜’原则,对照责任清单,加压推进。”漳浦县绥安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张朝渊介绍,针对虾池比较分散、周边有自家枣园菜地或可供消纳的园地,他们对果园菜地的沟渠进行拓宽加深,就地沉淀消纳;针对集中养殖区,周边没有可供沉淀的园地,通过与养殖户协商,按照所养殖面积,腾出10%左右的养殖区域,用于集中沉淀处理;针对个人分散养殖户,周边没有合适沉淀地的园地,从个人养殖区腾出10%,作为沉淀池。
为确保责任到人、具体到户,英山村、后港村所有包队干部,对3种处理方案提前入户调查并登记造册,还在指定沉淀区域设置标注包队干部人员、电话及养殖户等信息的指示牌,确保养殖尾水治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与质量监督科科长朱荣炉说,在治理养殖尾水过程中,漳州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的硬手段。从全市来看,漳州既有淡水养殖又有海水养殖;从养殖户来看,各户的养殖面积、养殖类型、尾水处理等实际情况都各不相同。因此,漳州基于“一户一策”制定精细化的水产养殖尾水污染防治措施,统筹推进全市水产养殖污染源头治理工作。
长泰区东北部的枋洋镇是厦漳泉三市交界地带,这里幽谷茂林、风景秀丽,内枋溪和径仑溪穿流而过。近年来,枋洋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通过优化生态养殖技术与养殖尾水治理工作,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为水环境修复和保护增添了重要砝码。
近日,记者来到枋洋镇径仑村,彩虹步道边的光鱼养殖池传来阵阵扑腾声,只见一些水植网架漂浮在水面上,网架上生长着翠绿鲜嫩的空心菜,不时有鱼跃出水面,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光鱼养殖是枋洋镇的特色产业,径仑村作为全镇最大的光鱼养殖基地,光鱼养殖面积达400多亩,每亩年产量为2000公斤左右,年产值达3200万元,成为富民产业。
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与大家生活品质息息相关的水质问题自然也不能落下。养殖产生的水质污染如何解决?枋洋镇想出小妙招——引导养殖户通过生态浮床技术,将植物栽植到水域中,借助植物的根系吸收作用,削减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质,抑制藻类生长,同时也能实现节水养鱼。
不仅是养殖池,养殖产生的尾水也需处理。枋洋镇利用龙津溪水环境提升(一期)工程新建尾水处理站,对光鱼养殖尾水和农田退水进行集中再处理,经过沉淀处理、调节池、生态滤池等多道工序,水质达标后才排入径仑溪,处理站一天处理量可达6000吨。
如今,养殖水质达到优良标准,不但大大减少养殖风险,还保障了成品鱼的质量,一定程度上降低养殖成本,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枋洋镇镇长颜婉凤表示,接下来,枋洋镇将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拓宽生态补水途径,实施一批治理项目,推动水岸融合,逐步恢复流域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实现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好中向优。
位于龙文区郭坑镇汐浦村的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与示范项目
上世纪90年代,位于龙文区郭坑镇的汐浦村开始发展水产养殖。历经30余年,养殖业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目前,村内共有105户养殖户,依托近千亩鱼塘发展淡水养殖。
近几年,随着市场趋势变化,当地养殖户改变传统四大家鱼品种的养殖模式,引入石斑鱼、加州鲈鱼、沼虾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品种,发展现代养殖,产值从每亩1.5万元提高到每亩10万元。
“为防止水产养殖造成污染,我们积极争取九龙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落户,在汐浦村建设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与示范项目,投入680万元治理养殖业产生的尾水,促进水产养殖生态健康发展。”郭坑镇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林众喜说,该项目引进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设计处理能力可达到300m3/d,负责周边约400亩鱼虾塘日常排水排泥的处理。项目已于本月投入运行。
“以往我们要自己从山上引水下来养殖,还要自掏腰包处理养殖尾水,现在养殖用水和排水都不用操心了。”村民陈瑞敏的养殖基地一共有3口鱼塘,用于养殖罗氏沼虾。如今,他家鱼塘的尾水通过专用管道排到场站内后,经沉淀池、过滤坝、生物净化池、水产养殖尾水高效生物反应器、智能净化系统、消毒回用池、水下森林池等多级处理,达到了地表Ⅳ类水常规指标的标准。处理后的水被存放在消毒回用池内,项目配套了动力设备,可根据养殖户的需要将这些水抽回鱼塘再次使用,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
“养殖底泥通过过滤截留、定期清理、晾干、自然腐熟后,可供应给周边种植基地当基质使用。”该项目负责人吕国梁说,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能有效对尾水中的氮、磷、COD等物质进行拦截、吸附、沉积、转化及吸收利用,达到控制面源污染的目的。通过该项目,形成示范效应,可引导九龙江流域水产养殖向低污染、生态健康发展,减少养殖尾水直接排放,降低流域污染负荷,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