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在上海海洋大学崇明新河镇民生村基地里,农户们忙着把稻谷种在田里。再过十来天,经过苗挑选的罗氏沼虾将与这批“水稻”共生共长。按照上海海洋大学高级工程师王春的预测,到了9月底,这批虾将伴随着稻谷的清香,走上市民们的餐桌。
6月底,也是在这大片的农田里,今年第一批“一虾一稻”连作模式的小龙虾早已进入了老饕们的胃。“以前吃虾喜欢麻辣,加各种作料,做成十三香小龙虾。这次的小龙虾直接清水煮,感觉口感和香气是最好的。”市民常先生第一次购买这种虾,就有些赞不绝口了:“煮熟后的虾壳颜色鲜红,吃起来特别有弹性,有嚼劲。”
口感好、产量不错,意味着崇明的“稻虾综合种养”取得了试验阶段性成果。
“虾-稻”连作“种”出生态虾
在崇明,慕名到基地买虾的人可以说是络绎不绝。“由于处于试验阶段,我们的产量还不大,目前亩产也就是160斤左右,因此每天的虾都是供不应求。”基地负责人,2017届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刘前越说。
王春介绍, 今年是在崇明岛上第一次在稻田中开展了不开挖环沟“一虾一稻”连作模式的试验。已获得的养殖小龙虾数据表明:早在今年的2月20日,在23亩已翻耕的稻田里灌水20公分左右,种植伊乐藻和菹草,两种水草的种植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30%。4月24日投放小龙虾苗1500斤,规格100头/斤,6月5日养殖生产结束。养殖期间投喂小龙虾配合饲料1800斤,回收小龙虾3680斤,净增重小龙虾1880斤;另外,同时开展了“青虾+水稻”连作模式的试验,7亩稻田里种植水草,投放青虾苗200斤,投喂青虾配合饲料560斤,回捕成虾720斤。
试验结果表明, 无论是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抑或是青虾,养殖结束后,眼观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了明显提升,稻田里无一根杂草,稍作平整后即可农机插秧或稻种直播,无须像以前那样在播种前使用除草剂。
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 这些小龙虾经过第三方抽检,质检项目全部合格,符合农产品上市要求。
虽然上半年“一虾一稻”连作模式的收获季节已过,但稻田里还有一些漏网之“虾”。由于水位不高,这些小龙虾正在手舞足蹈,展示自己旺盛的生命力。不管是白灼,还是蒜泥,亦或是麻辣,均是外壳鲜红,虾肉鲜嫩,可谓是食客们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
五项技术“保农田”“保生态”
上半年的稻虾连作模式的成功,王春干劲十足,又开始了下半年“水稻+罗氏沼虾”种养共作模式的筹措及试验工作。
据悉,湖北、湖南和安徽三个省是我国稻田养殖小龙虾大省,产值已经超过了当地养殖的大闸蟹。上海崇明区、金山区等地先后尝试过“小龙虾+水稻”连作模式,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持续发展下去。虽然是先养虾,再种稻,但因崇明有自己的“小气候”。既然定位“生态岛”,对生态有一定的要求,如尾水排放就抓得很紧。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的“生态养殖”,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农委和当地镇政府的领导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保护好农田,不要影响正常的水稻生产。”王春笑着说,“我们身为农业人,怎么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 他采用了“非开挖环沟、因地制宜整治农田、水草选择及种植”等五项技术措施,既保护了农田,又维了小龙虾或青虾的“原生态”。
例如,他们只是因地制宜地把稻田周围的田埂适当加高,确保小龙虾或青虾养殖期间水位保持在平均水深40公分即可。 “实践证明,崇明稻田里是不需要挖沟养殖小龙虾或青虾的,这样既节省了稻田整治的费用,又维护了稻田的原貌和功能,确保水稻的稳产。”王春解释说。
在王春的指导下, 团队还探索出了小龙虾苗长途运输技术,300公里以上可保证小龙虾苗下塘10天后成活率在95%以上。“我们研发的小龙虾苗运输技术可有效减少虾苗的应激反应,提高虾苗下塘后的存活率。”刘前越说。“另外,我们在小龙虾或是青虾的养殖过程中采用,投喂的饲料都是自行研制的、已申请专利的低磷虾蟹优质配合饲料,确保了养殖尾水氮磷的达标排放,可实现稻渔品质的双提升。”
2020年,王春将包括学生刘前越在内的团队成员派驻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让他们与养殖户同吃同住,从蟹池的整治、水草选择与种植、蟹苗的投放与管理等等教起,助推大通湖大闸蟹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新农人”,刘前越尝到了 “科技兴农”的甜头,回到崇明岛干劲十足,自主创业。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